原來看莊子《山木》可以學情緒管理?《山木》中的空船效應寓言,道出了我們往往會陷入被「情緒」綁架的泥沼,提醒我們真正讓人困擾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與想像。跟著美醫誌一起帶循序漸進認識「空船效應」,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的方法。
空船效應的由來:從莊子寓言出發的心理啟發
「空船效應」這一心理學概念,來自於中國哲學家莊子所寫的寓言故事。有一人在湖上划船,突然迎面而來一艘船撞上自己,怒氣上湧之際,卻發現那是一艘無人空船,當下的情緒瞬間瓦解,怒意也隨之消失。
這個故事在心理學上被詮釋為一種情緒反應的過程,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困住我們的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如何「解讀」這件事。當我們認定事件背後有一個敵意的他人,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到氣憤、焦躁,但若知道對方如「空船」般無心之過,情緒便難以為繼,而這正是空船效應想要提醒我們的概念,外在刺激可能無可避免,但情緒反應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
空船效應帶來的啟示:我們的反應,其實取決於「想法」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壓力繁重,我們經常因一個按喇叭、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情緒失控。例如開車時背後的車瘋狂按你喇叭,我們可能會立刻覺得對方沒有禮貌、不理性而生氣,但當真相揭曉時,才發現對方是想提醒你後車廂沒關好。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這些情緒反應之所以劇烈,是因為我們過於依賴「主觀詮釋」,當沒有足夠資訊時,大腦會自動「補足」一個合理的情節,甚至創造出假想敵,來解釋我們的遭遇,所以在聽到喇叭聲時,第一反應可能就預設他人帶著惡意。
正如空船效應所示,很多是事情往往只占整體情緒反應的10%,剩下的90%,其實是我們腦中自動生成的詮釋、假設與推論。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我們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只會從單一角度看事情,有時不妨將事件視為一艘空船,拋開對他人「蓄意傷害」的假設,從而卸下過度防備的心態與充滿攻擊性的包袱,開始管理自己的情緒,才不會讓浮躁的心情主宰生活大小事。
如何擺脫被情緒綁架的情況?接納現實是第一步
那當我們陷入情緒風暴時,該如何應對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第一步還是先「接受事實」,無論遭遇多麼令人生氣、委屈或不解,唯有承認這件事已經發生,才有處理情緒的可能性。當我們不願意接受現實,就容易產生大量主觀臆測,這些臆測會堆疊出情緒壓力,進一步扭曲我們對事情的判斷。
舉例來說,若我們看到不熟的人在聚會上冷眼看自己,很容易腦補「他是不是討厭我?」、「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這些假設一旦成立,便如雪球般滾動,使情緒越來越失控,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假設是自己的好朋友這樣看你,我們可能只會想:「他是不是累了?」,或「他是不是在看窗外的東西?」,這樣的差異來自於我們對他人意圖的預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學會從「對方是空船」的角度出發,有助於我們停止過度解讀,減少情緒受害者的角色認同。
適當宣洩及表達情緒:情緒不能壓抑,但需要方式
空船效應並不是主張壓抑情緒,而是要我們「有意識的」處理情緒。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情緒是流動的,但不是洪水猛獸,我們會感到生氣、焦慮、沮喪都很正常,但不能讓它堵在心裡。壓抑情緒只會讓壓力累積、身體受損,相對地,適度表露、宣洩情緒,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內心的不適與衝突。
● 書寫情緒:每天花5~10分鐘記錄當天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件,並描述當下的感受與想法,有助於釐清內在狀態。
● 深呼吸、放鬆身體:當情緒湧上時,先緩慢深呼吸,並注意肩膀、手臂等部位是否緊繃,透過放鬆身體來安定心情。
● 情緒出口練習:可以嘗試用口語說出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現在覺得很生氣」),或者找信任的人傾訴,適當釋放情緒,而非一味壓抑內心的糾結。
此外,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正向表達需求也很重要,比起埋怨或責怪,更有效的方法是說出自己的期待,例如「我希望能早點見到你」,而不是「你每次都遲到」,透過這種非攻擊性的表達方式以避免衝除,產生良性的互動。
練習「空船視角」,為情緒騰出轉彎空間
生活中的衝突、誤解與不快,往往無法完全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不同的心態來面對。當我們學會將他人的行為視為「無意的空船」,就有機會拉開與情緒之間的距離,讓自己不再成為情緒的奴隸。
在每天繁忙、刺激不斷的生活中,試著用空船的眼光看世界,用更柔軟、更包容的心態,去應對那些原本會令人爆炸的時刻。每一艘撞向我們的船,都可能只是空的,情緒的釋放與轉化,不在於控制別人,而是在於看清自己。
下一次情緒來襲,不妨問問自己:這艘船,真的有人在掌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