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創新五大挑戰
它如何突破
科技x醫療跨界融合之道?

你可曾想像2025年科技帶動智慧醫療輪廓將會是怎麼樣?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提出了他對未來的藍圖。

科技驅動醫療照護產業革新「隨經濟」誕生

19世紀後,醫療搭配科技的輔助,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延長到80歲,全球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美國目前超過65歲的老人有6300萬人,因戰後嬰兒潮,每天增加一萬人,一年增加300多萬;以台灣來看,預估2026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20%的人超過65歲,等於約有460萬個老人,預估2025年將有一億個老年人口,勢必面臨醫療資源偏鄉之間分配不均與就醫不便利等問題。
智慧醫療競賽得獎案例
收錄2019獲得智慧醫療競賽得獎案例,讓各界能看到結合科技與創新智慧醫療技術,應用於當前之醫療服務之相關成功案例。
http://www.hst.org.tw

智慧醫療發展面臨五大挑戰

在當前負荷過重的醫療環境中,醫療界對於應對資料整合與相互操作的挑戰充滿無力感,需要一套穩固且有效率的模式來達到醫護與病患之間的優化服務,而實現數位化及自動化,彙整到統一雲端服務平台的解決方案目前勢在必行 ,但目前智慧醫療要落實形成產業生態系,搶食智慧醫療兆元商機,還是面臨許多挑戰。

受限病人個資隱私權

一、受限病人個資隱私權

「病人隱私及資安是很大問題。」王拔群認為,智慧醫療分成不同面向,IoT(物聯網)技術應用讓數位裝置之間產生緊密連結,常見的遠端操控、串聯其他裝置等傳輸都屬於IoT的應用範疇,而在IoT技術中結合AI人工智慧之後,可以降低工作Londing,提供客製化服務的最佳體驗,並透過數據累積不斷進化,滿足各種人性化的需求,但受限於醫療數據涉及病人個資法,即便台灣有完整的健保數據可以輔助科技的創新,但也因《個人資料保護法》限制,促使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受限。

二、政策在不同領域規範有所差異

跟醫療相關由醫院推動會比較有說服力,但醫療診所單位不能進行醫療銷售,法規上讓很多業者推動上窒礙難行,財團法人資訊工程策進會智慧系統研究所代理所長蒙以亨表示,透過影像資料分析大數據分析,在不同領域上常因Policy不同,產生不同的問題,唯有政策支持科技及產業研發,才能加以應用。

政策在不同領域規範有所差異
認定健保框架讓推廣窒礙難行

三、認定健保框架讓推廣窒礙難行

工智慧醫療服務必須取得主管機關、衛福部食藥署核准,才能用於醫療診斷,楊弘仁認為,台灣到目前為止現在的醫師跟醫院,都還在健保的思維框架裡,認定不一,認為沒有健保給付補助很難。

「如果永遠都在想法律要鬆綁,那這套邏輯就做不下去了。」

楊弘仁認為,政府不鬆綁政策有其顧慮,例如遠距照護主要透過影像進行遠距診斷,過往擔心恐會有品質下降問題,因單憑文件診斷開藥,在精準度上難免失真。楊弘仁認為,以前認知一定要親自問診及觸診,以及進行身體醫學檢查等,但Covid-19改變這件事,運用非接觸式醫療進行診斷,取代親自面對面觸診的處理。

四、商業模式遇瓶頸

加值效應延伸
台灣科技產業與醫療技術領先全球,加上健保資料完整,兩者結合一定能繼半導體業榮景後,讓醫療與健康新創攜手其他產業,在數位經濟下打造創新應用。蒙以亨表示,常見的智慧醫療產品開發流程,往往從精進技術做起,悶著頭追逐想像中的商機,直到研發出來通過認證階段後,眼看就要進入市場銷售,才發現產品根本賣不出去

例如商之器專注於做醫療影像系統(PACS)研發及醫療雲端平台應用,在國內PACS市占率高達40%,由於PACS包含了儲存、傳輸和顯示醫療影像系統,相較於傳統洗片耗時,且耗費大量人力成本,PACS更具加快看診流程,提升診斷準確性,且能大幅降低醫療院所成本,但因產品一直無法擴大海外市場銷售,加上無法各個擊破其他國際嚴格醫材法規壁壘,國際銷售人才缺乏。

5G與AI科技相輔相成,將對醫療產業帶來新轉機和商機,尤其台灣擁有卓越的科技與醫療實力,楊弘仁認為,目前遇到的瓶頸就是「商業模式的概念」,為什麼走不出去、走不下去,就是未能思考如何將解決方案轉化成收入及價值上的商業模式。 

「穿戴式裝置怎麼運用很重要,怎麼用醫療照護流程照到定位,不要過分強調技術層面。」王拔群表示,產品要懂得如何運用,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很多廠商製造血氧機,屬於穿戴裝置,可以監測心跳血壓,太多廠商製造,相對價值就無法彰顯,有業者增加價值運用在防疫旅館,透過雲端上傳相關資料,連結藍芽手機APP,瞭解每間病房的血氧狀況,就是智慧醫療的加值效益,本來只是一般性Comorbidity工具,加上APP及管理功能,原本只能買幾千元的產品,可以賣到6000~7000元,甚至賣到缺貨,如果業者會加以應用,相對銷售狀況就良好。

商業模式遇瓶頸
醫界與科技業需求標準大不同

五、醫界與科技業需求標準大不同

科技只是智慧醫療其中環節,其潛藏背後的醫療制度、生態系統、決策層和需求面,要盡快瞭解。因為智慧醫療服務真正使用者是醫療院所醫護人員,研發、製造端則是科技產業的專業人才,雙方須緊密合作,才能研發合乎需求的產品。

蒙以亨提到,醫界與科技業的組織文化與專業語言大不相同,需要更多同時理解醫學與科技的人才居中協調,才能銜接兩個產業的融合,但現階段缺乏溝通協調角色,有時程式端的IT人員研發出產品覺得很好,但實際醫療人員執行上卻覺得不夠上手,也是過往推動上受影響的原因。

「運用Industry生產製造跟廠商共同合作開發,但也可能面臨每一位病人的需求都不同,產品、技術無法標準化,還有廠商傳輸資料規格是否一致。」蒙以亨認為,透過視覺化工具,先通盤了解醫療生態與實務工作環節,彙整多方觀點,做到系統化的分析歸納,最終才能選定明確的灘頭堡市場,形成一個生態系,當有市場就很多廠商會出來,要有人去負責這樣的生態系,但背後要政府的支持,現在科技發展很難一家公司做所有事,畢竟在擬定策略時,從人的需求、商業市場、技術掌握度等不同視角出發,皆可能導引出全然不同的結果。

蒙以亨表示,看見智慧醫療的AI應用商機,企業仍須具備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和瞭解品牌及公司的核心價值,才有機會獲利,醫療產品不像IT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醫療產品生命週期長,十至二十年仍持續銷售;因此若有IT界欲轉型做醫療產業創新,心態勢必要先改變。

智慧醫療能用在哪些領域?如何加速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是5G時代的未來趨勢。

根據麥肯錫報告指出,智慧醫療將影響七大領域,包括慢性病管理、自主管理與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診斷分流、臨床決策支援與照護服務。

智慧醫療是5G時代的未來趨勢

在5G高網速傳輸下,影像能很清晰地傳輸至醫院後端,協助專科醫師下指令給現場的非專科醫師;之後也將發展宅醫照護模式,讓看診不易的居家長者只要使用手機App就能搞定,而目前食藥署業已要求藥品仿單只須掃瞄QR Code便能查詢及閱讀,未來也考慮不將民眾平常用來追蹤生理狀況的智慧型設備列為醫療器材,由醫策會建置,彙整台灣許多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台灣首創Health Smart Taiwan,HST(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提出許多醫療院所陸續研發建置跨領域、研發整合機制相關的成功科技整合範例。

例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建置急診病人智慧資訊系統,依照病人對科技使用的黏著度,將病人分為三類,針對不同科技使用黏著度族群,打造應用在資訊電子看板和手機App兩款軟體程式,一種為資訊輪播專用的電子看法,供現場病人閱覽,一種增加健保卡讀卡支援,除例行資訊輪播,插卡時系統會提供更多持卡人的急診相關訊息。

根據單位成效評估,病人家屬每減少一次對醫護人員的諮詢,以每日平均有338位掛號病人計算,減少一次30秒諮詢,就可省下169分鐘,減少三次諮詢,省下507分鐘,等於同一班8小時一位護理師人力時間成本。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創新了透析居家APP-智慧E把罩,包含「團隊介紹」、「就診資訊」裡;「就醫行事曆」有智慧化提醒看診小幫手獨特創新設計;還有「留言管理」可在線上留言並有專人回饋,讓一併達到雙向互動。

另外「訊息推播功能」可由醫護人員採取主動關懷、溫馨提醒增加病人行為遵從性;「居家紀錄」可連續紀錄心跳、血壓、體重、飲水量等數據,可上傳飲食與異常照片,提供完整飲食內容與份量等紀錄。

而「數據統計」則以多元化圖表呈現檢驗值變化趨勢,「檢驗報告」三大特色自動化上傳即時更新、異常值警示提醒病智慧化連結衛教單張;至於「影音衛教」則由用影音動畫來提升病人學習意願,「腰子萬花筒」將科室舉辦的活動分享,讓無法到現場的病人可以立即瞭解資訊。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則創建以遠距智慧醫療關懷系統提升社區獨居老人健康服務效能,建構與獨居老人遠距關懷系統暨健康照護管理雲端平台,服務社區獨居老人,遠端設備包括視訊系統主機、血壓機、額溫槍、智能手環、室內定位設備及智慧藥盒,為簡單操作及大字體螢幕的年長者友善設備。健康照護雲端平台包含個案分佈地圖、遠距照顧儀表板、生理量測紀錄、用藥紀錄、步數設計、回診/檢查提醒、關懷紀錄、待辦事項、營養評估與個案管理等功能。

馬偕醫院線上掛號系統 APP
馬偕醫院線上掛號系統 APP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透析居家 APP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透析居家 APP

據觀察,過去臨床上對於疾病衛教都以紙本或影片做輔助工具,但往往病人及家屬面對重大疾病治療前的評估及後續照護,往往因不甚瞭解所以無法做決定,因此,台北榮民總醫院設計了創新XR延展實境Aids疾病輔決及衛教工具訓練系統-互動遊戲做訓練 醫病溝通更無礙,運用XR發展智慧系統輔助醫病共享決策,提供病人、家屬及醫療人員透過虛擬世界中的體驗。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智慧系統研究所組長黎煥中表示,過去結合AR/VR看心跳狀況,頭要移動看螢幕,年輕醫生可能技術不好會影響動手術品質,透過AR/VR可以從鏡頭專注開刀,回饋動手術時間節省15~35%,國外有些病症例如暈眩症,結合 /AR/VR可以減緩症狀,都有做核心技術,要做新的計畫,透過現有技術及過去媒合成果,還是可以運用專業人才技術去完成跨領域事項。

遠距照護服務特色 紅外線室內定位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遠距智慧醫療關懷系統

『智慧醫療新趨熱,穿戴裝置你不可不知!』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進步及快速興起,大量醫療資訊被交流及分析運用,成為醫療大數據的基礎,同時導入了近年發展迅速的人工智慧,作為這項數據的歸納使用,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的結合後,即時移動性的穿戴醫療裝置應運而生,成為智慧醫療的核心概念。

智慧醫療新趨熱

『醫療行動數位化遠距看診 平台整合是關鍵』

台灣高齡社會來臨,健保署早在一〇七年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除了偏鄉、離島之外,特殊情況包括急性住院病人、慢性病因病情需長期追蹤、有急迫的生命危險、國際醫療等可採用遠距視訊看診。

醫療行動數位化遠距看診

『遠端照護更便利 三分鐘搞懂智慧醫療轉型新亮點』

在遠距醫療領域,如何運用患者生理資料結合AI技術,預警病房異常情形,並在出院後遠端追蹤患者病情及心理變化,即時提供相關協助,展現應用生物科技與ICT結合的智慧醫院環境。

遠端照護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