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在國慶日演講中表示:「改造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就業機會;捍衛主權漁權,推動區域和平;深化民主法治,促進兩岸發展。」等四大努力方向,其中關於就業問題就占了二項,顯示經濟是當前執政首要改善的問題。會後政院的記者會上有人發問:「對於產業升級的部分,有無對策?」答:「這功課留待回去研究研究。」很顯然的府院之間對於目標有溝通上的落差,不過這也倒還好,讓人不滿的是,既然沒有準備方案,幹嘛開記者會?透過媒體的傳播,對於目前需要鼓舞的民心,根本沒有加分的作用,反而加深民眾的無力感。台三大產業生存空間受逼迫貿易自由化是一定要做的,但是這政策的黃金期是早在十五年前落實才有實質的效果,因為當時的中國貿易還不成氣候。現在做,只是補上空白,但已時不我予,所以單單只排除台灣的貿易自由障礙是不夠的。台灣原本是利用中國低成本的生產元素發展代工策略,來對抗南韓這個勁敵,但經過十年後,品牌廠掌握了供應鏈當中多數的利潤,代工廠僅有微薄的利潤,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南韓挾著終端品牌出海口的優勢逼迫了台灣DRAM、面板、LED等三大產業的生存空間,而這三大產業偏偏是過去政府扶植的重點產業,無薪假也經常是從這三大產業傳出,讓過去的努力難以化為等值的回報。如今友達(2409)轉向以獲利為主的營運模式,不再追求市占率,象徵著台灣產業已經來到了由「量」提升到「質」的轉型十字路口。台灣文憑正在貶值友達在第二季的法說會上表示,未來將以技術為主,發展具有獲利利基的產品,如AMOLED為全球唯二具有量產能力的產線,股價自八月的八.一九元歷史低點開始起漲(圖一),兩個月過去,友達的股價已經站穩票面,象徵著重生的開始。一個轉念,命運就大不同,無需太高深的學問,轉機就在前面。日本的模式就是個範例,國人喜歡赴日觀光,每每返台時都會帶回許多具有特色的伴手禮,單單是拉麵,按地域就可以分出佐野、橫濱、長崎、旭川、博多……,許多不同的拉麵,這就是「質」變。面對中國的崛起,比「量」比「排場」是不可能贏的,唯有比「精緻」比「內涵」才有可能取勝。例如中國時尚界新一代的模特兒多具有個人特色,個人條件也不差,但由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氣質就難跟港台相比,這種文化的薰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標準化複製的,而這就是台灣的優勢與機會。雖然這幾年在觀光方面,可以看到台灣複製日本的地方特色的觀光景點的模式,但是其他產業的質變就還不夠廣泛。前幾天的媒體報導,博士考取台鐵道班工登上版面,輿論討論的焦點多集中在高知識份子的低就,浪費了資源,又有另一則新聞是台大生投身搬家行業,感嘆文憑貶值。姑且不論時代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今時結果,從另個角度思考,愈來愈多的高素質人力投入一般人眼中所謂的「黑手」行業,不也該值得慶幸嗎?說不定就是因為這些高知識份子的加入,改善了流程,或是用新的思維經營而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促成將來這些一般人眼中所謂的「黑手」行業出現「質」變,這不就吻合多年前喊出的,台灣要向瑞士看齊,發展工匠精神。在荷蘭,即使是計程車司機都可以講流利的英文,這當然是種好的質變,所以換個角度想,不是台灣的內需市場小,而是台灣的內需服務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政府不應該只看到外銷的困境,如何提升內需恐怕也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證交稅收創七年來新低過去九個月政府推動許多的改革,特別是在稅制的部分,高舉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大旗,儘管鬧得滿城風雨,最終諸多的新制還是通過了。據觀察,這九個月來的政策制定頗有爭取沒有投給馬總統的選票的支持的傾向,儘管擴大滿意度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冷落了投給馬總統選民是當前政策冷感的關鍵。試問,如果少了基本盤,又加上還沒爭取到額外的支持,難怪民意支持度頻頻下滑。從三月的證所稅開始,台股就進入到千億元以下的成交量(圖二),今年證交稅累計前九月稅收為五五○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二○三億元,減幅達二六.九%,是近七年以來最低點。財政部預估今年證交稅實徵約七三七億元,遠低於預算數一二六五億元的目標。這就是好的政策,但在不對的時機推動的後遺症,偏偏類似的情況一次又一次的消磨掉人民對政府的信心,造成了今日台灣社會前所未有的無力感。十月九日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在內的十一個歐元區國家,同意推動徵收歐盟金融交易稅,理由是有助於降低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防止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再現,並且對於點燃金融危機的金融業者所帶來的龐大社會成本進行補償,歐盟樂觀的估計倘若能在二○一四年實施,可望為歐盟帶來五七○億歐元的年稅收。但是真的課得到稅嗎?會不會像台股一樣陷入到流動性萎縮的局面,反而得不償失,很值得大家思考,什麼樣的公平正義才能符合社會大眾的利益?
經歷:理財周刊創辦人暨發行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財團法人理周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社團法人理善國際關懷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