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金融市場其實很乏味,都是幾個老議題輪流來,像是勞動力市場的狀況(非農、ADP、首次請領)、生產面的狀況(ISM製造業、ISM服務業、耐久財訂單、工業生產…)、物價變動的狀況(CPI、PPI、PCE)、貨幣政策的變化(官員談話、非美央行行動)。
很多人早就已經對這些事件麻痹,覺得有看跟沒看差不多,這其實就像是2016~2020年這段時間一樣,因為經濟數據沒有激情,所以就覺得數據不重要,「經濟數據一直都很重要」,因為除了這些經濟數據以外,我們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去檢驗景氣循環的狀況,只有一個方法時,那個方法就算是最爛,也是最好。
基本面M型化結構 市場廣度不足
日前美國公布的當周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比市場預期高,加上美國跟伊朗的談判傳出進展(不過被美國國務院否認),兩者都讓市場對於即將來到的FOMC稍稍放鬆,所以帶動美股緩步上漲,不過要注意到歐元區也公布了第一季GDP,季增率-0.1%,比市場預期還低,也是連續兩季為負,進入技術性衰退。
疫情後,企業部門出現了M型化現象。儘管整體經濟中企業的淨負債比例明顯上升,財務狀況惡化,但由於一些小企業退出市場,導致市場競爭程度下降。再加上長期供應鏈瓶頸問題,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產品報價上漲,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良好。這種頂尖企業財務體質異常健全的現象,解釋了今年股市中大型股表現遠優於小型股,市場廣度不足的情況。
根據經濟部的資料,台灣製造業庫存雖然開始減少,但銷售量下降更快,因此目前台灣庫存銷售比比起2008年更為嚴重,預計整體經濟去化庫存的時間可能延長到年底。
目前台灣經濟唯一的支撐動力是消費,然而疫情期間的延遲消費,預計第二季度就會耗盡,下半年台灣的消費可能不會像上半年一樣旺盛。根據國家風險溢酬以及Robert Shiller提出的超額報酬法,美股和台股的評價都不便宜,但在資金浪潮下,對行情的看法仍不悲觀。
參與行情的勇氣 風險與機會並存
台股上週續漲179點,但中間的波動幅度並不小,不過這就是現在的行情特徵,大漲大跌,所以要有面對大波動的心理準備。
雖然波動很大,但很明顯的資金並沒有離開股市,只是在不同地方流動而已,也是因為資金沒有退場,所以台股才能在不斷的籌碼換手之間不斷創高。
目前還沒觀察到這種結構出現變化,行情的走法跟基本面嚴重脫鉤,不過沒有關鍵性的利空證據出現,當前的趨勢就不會馬上改變。
我們一方面要理解經濟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也要搞懂市場的邏輯跟遊戲規則,兩者缺一不可,然而基本面跟行情脫鉤,就很容易在操作過程中產生不協調感,因為會看著一些只靠著題材就一路噴出的股票,反而有一些基本面不差的個股卻原地踏步,投資人必須要先克服這種矛盾,拿出參與行情的勇氣,才有機會把握當前的機會。
目前法人的期貨部位仍然有大量淨多單,籌碼仍然相當穩固,因此可以預期接下來的行情會持續輪動,除了要提前卡位有機會大漲的個股以外,同時也建議手上保有部分現金,在出現修正時才有空間可以撿便宜。
想知道更多財經資訊及產業分析,歡迎投資朋友加入我的群組,在Line上搜尋【@920lttev】以及Telegram上搜尋【money17168】,我都會提供最新的分析師觀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