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線上(AOL)自從在2000年1月10日與美國傳媒巨擘時代華納(Time Warner)合併後,造成時代華納股票市值平白無故虧損1千5百多億美元,也使主導合併的美國在線創始人史蒂芬‧凱斯於今年11月1日黯然下台。 美國線上突然炙手可熱美國線上在時代華納體系中本來是爹不疼、娘不愛,甚至自2003年開始,時代華納把美國線上自企業識別系統中刪除。然而今年10月起,美國線上忽然之間變得炙手可熱,兩大偶像企業Google及微軟為爭取聯姻關係而短兵相接。在謠言滿天飛的緊張氣氛下,12月7日時代華納執行長狄克‧帕爾森不禁向媒體斷言說,美國線上不會賣,只談合作,同時時代華納向外說明,經營層看到了美國線上開放網站內容後其廣告收入的潛力無限。事實上,Google與美國線上存在共享搜索引擎資源的合作關係,合約於2006年到期。美國線上的龐大流量為Google 每年帶來26億的營收,占總營收的10%。不過Google表示,自2005年起這個比率已經逐漸下滑,言下之意是指Google的其他服務如數位圖書館、個人免費刊登廣告、電子信箱、即時通訊及未來正在開發的網路辦公室軟體(Google Office)等,均為Google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因而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將被稀釋。
#@1@#Google為何願意付出比市值高出225億美元購買美國線上?吸收美國線上的基本客戶群只是湯底,牛肉是時代華納公司的娛樂事業內容及HBO的節目,這才是Google最有興趣也是長遠發展的策略。看來Google的野心很大,不僅涉足網路搜尋,更將業務擴展至任何網路可以完成的事業包括電郵、通訊、數位書籍、網路商務、網路行銷,甚至是未來的網路辦公軟體及網路娛樂事業。也難怪微軟被Google的野心給嚇倒,尤其Google正發展的網路辦公室軟體(Google Office)簡直已經侵犯了微軟獨霸已久的王國,甚至Google對外不誨言地說,Google的發展就是要讓消費者對微軟的依賴越來越少,因此,微軟在美國線上的爭奪戰中終於秀出了火藥味。微軟希望與美國線上共同建立最大規模的網路廣告平台,成立聯合廣告銷售團隊,一起為廣告業務打拼。此外微軟不忘在這談判中排擠可敬的競爭對手,要求美國線上撤消使用Google的搜尋服務,改用MSN。
#@1@#2000年當美國線上正值高峰,與傳媒巨擘時代華納合併,但傳統媒體(時代華納)與新科技網路(美國線上)的相遇卻併不出火花,美國線上成為時代華納娛樂大亨光環下尾大不掉的陰影。不僅與時代華納交叉行銷失敗,美國線上還陷入繳費訂戶的不斷流失,在業界無論是搜索流量或是網站的造訪率的都敬陪末座的困境。曾幾何時,網路廣告快速成長,使美國線上找回屬於自己的舞台。2004年10億美元的網路廣告收入,雖遠低於美國雅虎的36億及Google的32億,但比2003年成長33%;2005年第一季廣告收入更高達3.65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6倍。於是在2005年6月,美國線上決定改弦易轍,大幅開放原本收費的新聞、網路廣播、音樂演唱會等內容,希望藉由新的入口網站爭奪商機蓬勃的線上廣告大餅。今年當時代華納有意丟掉美國線上這燙手山芋時,雅虎、微軟及Google同時爭相認購,把原本才100億市值的入口網站,標高至225億美元。根據銀行家分析,美國線上的購價只要在每股200美元以上,時代華納股票將飆漲。美國線上雖是當中最小,卻是最關鍵,誰能與美國線上合併,誰就能成為網界最大。
#@1@#原本應於上周敲定的合作方案卻一拖再拖,最後使時代華納、微軟及Google陷入更長時間的三角關係。到底誰才能幫助美國線上獲得最大的廣告收入?如果想贏得最多的網戶,成為最熱門的入口網站,與雅虎的合作是首選;但是如果想增加搜索引擎的流量及廣告收入,選Google不會錯,經由Google的搜索功能,可以讓廣告主輕易鎖定目標客群,不會白花廣告費;如果又要品牌傳播、兼顧廣告收入,又要擴大規模,那麼與微軟的合作可一舉三得。眾所周知,網路廣告市場一直被低估,就2005年來說,預估網路的廣告支出為120億美元,雖然比2004年的96億成長25%,但是網路廣告只占整個廣告市場的4%。許多研究發現,人們上網的時間是20%~30%,比使用其他媒體的時間都長,這個數據說明網路廣告被嚴重忽略,相對來說,用在其他媒體的廣告支出花費形同浪費,網路廣告成長空間很大。莫怪乎時代華納執行長狄克‧帕爾森說已經改口對外宣稱,美國線上已找回自己的舞台,只談合作不賣。不過現在已經有人提出第3個選項,就是財務長卡爾‧艾卡(Carl C. Icahn)所說的,用魄力重造美國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