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印度是最受全球企業所矚目的國家,原因與中國大陸一樣,超過10億人口的市場,加上經濟快速成長,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商機無限的地方,這樣經濟 如此快速成長,股價指數頻創新高的市場,所有的投資人都躍躍欲試,想要從中獲取高報酬的獲利。本文就以印度這個新興市場的代表性國家為例,為投資人分析未來投資新興市場的機會及所應注意的風險,提供投資人做為評估投資新興市場的參考。
#@1@#2003年10月份美商高盛證券在一篇著名的報告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中,提出BRIC這個概念,它分別代表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4國。在該篇文章中提到,至2050年這4個國家的GDP產值合計將超過美、日、德、英、法、義等6大工業國的GDP產值,屆時,中國大陸將一舉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將屈居第2,而印度則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3大的經濟體,至於巴西及俄羅斯則將分居第5及第7位,這樣的預測,一時之間讓人很難想像。不過,以過去這幾年來這4個國家經濟快速成長的情況來看,好像又真有這麼一回事;尤其是近年來這4個國家的股市,除了中國大陸以外,每個國家的指數表現都讓人難以置信,在過去3年,這3個國家的股價指數、報酬率都是以倍數計,令人好生羨慕;也因為這樣好的報酬,讓全球投資人隨之瘋狂,資金從全世界各地蜂擁而至,展現出十足的羊群效應,今年5月初的全球股市大幅度下跌,等於是給了投資人一次震撼教育,尤其是印度,孟買交易所指數在短短3個月內指數上沖下洗共計超過60%,波動幅動之大,真是令人歎為觀止。近年來,印度人口高達11億人,僅次於中國大陸,位居世界第2,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真是令人大感驚奇。繼2004年及2005年的8.5%及7.5%的高經濟成長率後,2006年預估的GDP成長率仍將高達8%以上;1994年到2006年平均GDP成長率為7.3%,這對名目GDP高達近8000億美元的經濟體來說,成長速度算是相當大;雖然,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為台灣的3倍,不過其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僅720美元,相較於中國大陸的1700美元及俄羅斯的5400美元來看,印度的平均國民所得低了許多。同時,印度平均人民生活水平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像以平均電話使用率來看,印度平均每千人只有46支電話線,相較於中國大陸的209支、南韓的538支、俄羅斯的242支都少了許多;其他像是電視的每千人83台,相較於中國大陸的350台、南韓的458台、俄羅斯的538台都少了許多。若以經濟結構來看,相對於中國大陸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印度則是以服務為主,占國內生產毛額的54%,而農業及製造業則分別占GDP的22%及24%;至於代表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發展狀況的股票市場,其市值則約在58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近19兆台幣,約是台北股市市值的近2倍;不過,若以MSCI亞太指數(日本除外)的比重來看,印度股市只占6%,較台灣股市19%的比重來看,相去甚遠。
#@1@#近年來由於印度經濟快速成長,其股市的表現也是令人驚奇。孟買交易所的Sensex指數從2003年4月間的3000點左右,到今年5月初的12671點,共計上漲了9671點(見圖),報酬率高達322%,平均年複合報酬率約為48%,使得印度成為全球新興市場表現最為亮眼的股市。今年5月初,雖然因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升息說造成全球新興市場大跌,印度股市也一度下跌到9000點以下,跌幅高達30%;不過,後來在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下,股價指數急速反彈,從8800點再度站上12000點,反彈幅度超過35%,果然有新興市場敢漲敢跌的特性,也難怪全球投資人趨之若鶩。這樣的股市特性任誰都愛,因為有漲有跌才有賺錢的機會,以此來看,印度股市的基金近年來大受市場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1@#多年來,在中國大陸動輒超過10%的經濟成長率,以及數以百億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的強勢表現下,印度6%的經濟成長率的表現相形失色;即使如此,這樣的經濟成長率相對於1991年前,印度經濟仍未開放的情況相比,已經好了許多。當初,主張開放的財政部長,就是現在印度的總理曼莫汗辛(Manmohan Singh),也因為他的堅持與遠見,使得印度在過去這10多年來,能逐漸脫離一個令人不敢恭維的混合經濟體系,而這個體系融合了社會計畫中最糟的部分,以及私人部門中生產力最低模式;長此以往,印度的經濟當然無法有長足進步及表現,不過近年來,印度經濟已開始享受10多年前開放的成果,就像是中國大陸從1990年代起,開始享受1978年起由鄧小平發起的開放政策一樣。因此,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印度,就像是15年前的中國大陸一樣,正在步上成長的康莊大道上,所有跡象都顯示出它未來的成長動力。像是新的手機上線是以每個月500萬戶的速度成長,為因應這快速成長的需求,於是,諾基亞在今年初在印度境內建造了一個超大的手機工廠;此外,為因應未來龐大消費者的購買需求,目前印度境內共有450座購物中心正在興建當中,由於商業活動頻繁,所有班機都呈現客滿的狀況,飯店住房的價格也大幅上揚,再看看主要資產的價格,也呈現大幅上漲的情況;除了前面提到的股票價格之外,房地產價格的漲幅也是相當驚人,部分地區的土地價格甚至出現一年之內漲幅高達180%的行情,就連股票的報酬率都相形失色。整體來看,印度目前的狀況就像是1990年代初期的中國大陸一樣,處處是商機。
#@1@#投資人在歷經5月中以來上下振幅各30%的雲霄飛車走勢,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印度股市是不是還可以再投資,這是每個在新興市場股市的投資人都會問的問題。因為,新興市場顧名思義就是較不成熟的市場,因此,上漲幅度也大,下跌幅度也大。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投資在新興市場股市可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深怕買入時點不對,最後變成是血本無歸。至於,要預測目前是否是可買入的時點,就必須要深入探討包括印度在內的這些新興市場經濟未來的成長性如何,以及現行的成長性能否持續下去;此外,其經濟結構或基礎建設是否足以支撐它未來的成長等,都是值得投資人探討的問題。通常,買賣新興市場的股票基金時,其操作的策略方向,有時是可以投資高成長科技股的精神去看待,二者之間有許多的共通性。例如像是漲勢時報酬率多以倍數計,主要上漲階段可能漲幅驚人,不過,波動幅度也相當可觀,資金源源不絕前仆後繼而來,這種種的現象顯示投資新興市場及高成長科技股的共通性;因此,就像在投資高成長股時須隨時注意業績變化一樣,投資在新興市場股市也必須隨持注意它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情況,以即時掌握經濟狀況,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1@#近期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顯示,印度經濟成長的速度在過去的3~4個月來,好像有加速的情況。最主要的成長動力來源有兩個:第一個動力是來自於強勁的國內需求,而這個需求又源自於每個家庭對信用的擴張;另一個動力則是由政府支出增加所帶動;此外,企業的營運狀況在今年第2季也有強勁的成長。若以孟買交易所中200家上市公司的合計營收數字來看,在連續5季營收成長有放緩的跡象後,今年第2季的營收年成長數字則呈現大幅增加的情況,成長幅度高達28%,相較於今第1季18%的年成長率高出許多,若再細項分析則可發現:對於這些上市公司營收成長貢獻的最大來源是原物料產業;其中,尤以鋼鐵產業近期出貨量及價格雙雙上揚有關;其他成長幅度較大的則是民生用品及建築電機等工業,顯示其經濟結構仍以原物料、民間消費及基礎建設等為主。就印度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看,不論是民間消費支出所帶動的國內需求,或是政府支出所帶動的基礎建設,基本上都是以借錢的方式來支撐;不同的是,一般民眾是向銀行借錢擴張信用,而政府則是以舉債的方式向未來借錢;這樣以擴張信用的方式所創造出來的需求,事實上,基礎是非常脆弱的,這可從1997及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前,部分東南亞國家企業大幅舉債增加資本支出的情況,只要一發生風吹草動,這些植基於信用上的需求都會馬上消失,這也是印度經濟成長的一大隱憂。
#@1@#近3年來,在美國這個全球經濟老大的帶頭之下,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有志一同的調高利率,美國聯準會就連續17次將聯邦資金利率由1%調高到5.25%;國內的央行也有高升的動作,只不過幅度及次數都與美國不能相比,就連多年來維持在零利率的日本,今年在調高利率上也有所動作,顯示在油價飆漲的年代中,通貨膨脹這個多年不見的威脅,已再度出現在全球經濟。對於印度來說也是一樣。為了控制通膨不繼續惡化,印度準備銀行從2004年10月開始調高指標利率,總計調高了6次,共計1.5%,對於印度準備銀行來說,其國內潛在的通膨壓力及信用品質,一直是考量的重點;加上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是在它考量是否持續升息的範圍內,其中尤以通膨壓力最受重視;尤其,在油價大幅上揚之後,它對物價水準更是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另外,印度境內日益升高的信用品質危機,也相當值得重視。綜合以上所述,在印度準備銀行可能持續升息的陰影下,不但對於印度整體經濟未來的成長性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對於印度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更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衝擊,值得投資人留意。
#@1@#近年來,不論是國際知名雜誌或學術期刊,經常都可看到有關中國大陸或印度經濟發展及經濟成長的報導或研究報告及論文。大多數的內容都與這兩個國家經濟成長多麼快速,或是商機多麼龐大有關。像是經濟學人雜誌近期就以這些新興國家為主角,當然包括中國大陸及印度,探討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升高;若以人口總數來看,這些新興國家在去年占全球人口總數已達8成,其持有的外匯存底已高達70%,而能源的消耗量則高達50%,占全球出口值也從1970年的20%增長到目前的43%,種種跡象都指向:未來這些新興國家將是全世界舞台上的閃耀之星。其實,在19世紀末,全世界尚未進入工業化階段前,中國大陸及印度即是全球前兩大的經濟體。不過,後來的蒸汽機及裁縫機使得英國在工業化時代取得絕對的優勢,而中國大陸及印度也隨之式微。試想,若工業化的情況發生在中國大陸及印度上,的確,由於這兩個國家人口總和就高達25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4成左右,可能是當時工業化時代英國,及後來的美國、日本、德國的數倍或數十倍;由於,這兩個人口大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的階段,回顧過去歷史,從來就沒有規模如此龐大的工業化過程可以相比擬;既然無前例可循,這樣大規模的工業化過程會產生什麼樣的物理或化學變化,坦白說,目前都言之過早。比較樂觀的預估,這樣的工業化過程,很可能使得中國大陸及印度再度回到19世紀末的盛況;不過,若從比較悲觀的角度來看,由於這2個國家的規模相當可觀,要產生像美日英德等國相同的工業化程度,所需花費的時間將較長,所可能面臨的變數也較多,風險相對較高;這也是投資於這些新興國家,尤其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印度股市,必須特別注意。最終還是回歸到投資學的第101課,高報酬永遠伴隨著高風險,以印度股市近年來的高報酬表現來看,其所可能產生的風險程度,相信也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投資人在投資時須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