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30年,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花了上千億元的「學費」,親手將台灣「Acer」打造成國際級品牌;前年12月,剛滿60歲的施振榮卸下了引領宏前進的指揮棒,但卻又隨即穿上了「佈道袍」,四處傳遞並實現「品牌台灣」的理想。在施振榮建立宏王國的過程,經歷過不少次足以致命的挫敗,但他個人的堅持、他吸納的團隊人才,乃至過去政府的獎勵支援,讓宏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難關中突圍而出。儘管如此,這2年,在他於民間致力推廣品牌與知識經濟時,卻也不得不對企業所面臨的激烈競爭、政策限制、人才短缺等困境而感到憂心。
#@1@#12月7日在一場研討會中,施振榮仍然不忘鼓勵企業,要利用創新和製造的優勢來打造品牌,以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占重要一席。會後,施振榮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未來的台灣,一定要建立具有全球連結(Bridge)、全球人才(Brain),與全球品牌(Brand)的3B全球加值服務中心。」
#@1@#不過,無論是講創新、建立品牌,還是培植創新企業與產業,施振榮一再強調:「都要利用現有基礎發展,而不是憑空創造。」他表示,很多人喜歡用技術角度看未來,而不管人才與產業基礎是否扎實,再加上擬定政策者與市場嚴重脫節,因而空喊一堆口號,鮮有基礎法令與獎勵措施配套,自然也就不會有具體成果,像生技產業就是一例。所以,施振榮建議,若要推動新的國家願景,就要先找出未來重要產業的共通性,以長期性政策來扶植產業,另一方面則要貼近市場,甚至是把商業化過程實際操作一遍,企業廠商才能投入對的資源,並創造利潤,在形成正向循環後,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而施振榮以他對台灣產業多年的參與及觀察指出,「台灣製(Made in Taiwan)」的市場形象仍然不佳,儘管世界大廠的優質產品多是「台灣製」,但都被世界大廠的品牌給掩蓋住了。但施振榮仍然樂觀的認為,只要有好的政策與企業配合,台灣還是可以在「台灣製」的基礎上,建立起舉世聞名的國際級品牌,真正的把台灣推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