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林圍牆解體、網際網路流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尤其2002年後大陸加入WTO,所有資金、商品、人員、技術的流動,國與國間的藩籬愈來愈小。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全球化是經濟、文化、創新和貿易進行全球整合的過程,當我們消除貿易壁壘、投資科技,並增加溝通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的摩擦也大幅降低,進而促進整體的和平與繁榮。」《超限未來》一書作者坎頓對全球化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全球化下,商機更多,資本家累積更多的資本,但也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從經濟學上來講,M型社會是刺激經濟發展的動力,製造了很多有錢人,有錢人會帶動高消費,不過M型社會也製造了很多窮人,帶來社會問題。從離我們最近的現實面來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台灣廠商在海外設廠尋求成本較低的勞力,也就是把賺錢機會拿去給新興市場的勞工,賺錢後再把利潤回饋給在台灣的股東。新興市場的勞工有工作做,有錢賺,新富階級崛起,消費能力提高,帶動國家經濟向上發展。M型社會在新興國家並不存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愈來愈多的新興富豪,奢侈品的消費能力愈來愈高。美林證券預估,中國於2009年將超越日本與美國,成為全球奢侈品的最大消費者。但反觀台灣呢?產業的外移已對台灣會產生幾個面向的改變,一是基層勞工的工作沒了,失業率提高,這群人淪為M型社會很難翻身的一端;另一是善用台灣在海外投資的機會賺取資本利得,上升到M型社會的有錢人階級。中產階級是要往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我認為賺錢有幾個層次,最下者是用勞力賺錢,中上者用錢賺錢,最佳者是用別人的錢賺錢,在邁入M型社會、物價不斷上漲的今天,光靠勞力賺錢是沒有辦法累積財富的。因此,中產階級要向上提升的兩把鑰匙就是:第一,參與資本利得,也就是投資股票,成為賺錢企業的股東,分享企業賺錢的利潤;第二,擁有不被取代的工作競爭力。為什麼要具備不被取代的工作競爭力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如果印度人能看X光片,能寫檢驗報告,醫院當然找印度人合作,因為在美國找這樣一個人做,產出和報酬率不對稱,對醫院來說當然划不來,因此在這件事上,印度人取代了美國人。再換句話說,如果機器能取代你,你就被淘汰了。為了確保工作無虞,要問自己的是,你能不能做出比印度人更不一樣的事情來?也就是看出檢驗報告中印度人看不出來的東西,你能不能做出機器做不到的事情來?也就是你能否創造出比機器更高的產值。我們每個人都該問自己,「地球是平的」,自己能夠產生什麼樣的槓桿,如何不被取代?企業更是如此,如果中國大陸有什麼企業可以取代你,當然就被淘汰。企業要去想,我們有什麼核心價值,是不可以被取代的?不管個人或企業,不被取代的關鍵就是創新能力,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