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南台灣,有著溫暖的冬陽。當計程車開離台南機場,駛上安和路,專心於前方路況的司機,對於《理財周刊》的採訪團隊即將前往的目的地──東陽實業,從駕駛座上丟下了一句話:「是另一家殷實的企業。」在台南,除統一、奇美外,東陽實業也是廣為人知。40年代,東陽的創辦人吳篙,在不到70坪的土地上,以廠為家,開始草創事業;如今,東陽在台南的廠房已擴至40甲,第二代的吳永豐、吳永茂、吳永祥三兄弟接下父親事業的棒子;目前,已成為東陽集團的三大支柱。只是,在台灣,40甲的廠房面積,仍裝載不了三兄弟的雄心壯志;民國65年開始,東陽將觸角延伸至海外;歷經30年的拚鬥,如今開枝散葉,版圖橫跨東南亞、中東、北美、歐洲以及中國大陸,成為車輛零組件業界,全球化布局最完整的企業。再加上今年8月中旬,美國保險公司State Farm官司勝訴,為東陽締造承接非原廠零件訂單的利多,使得汽車零組件業被法人圈票選為2006年最具發展潛力產業。向來低調,鮮少對外曝光的吳氏三兄弟,此次由集團總裁吳永茂接受《理財周刊》獨家專訪。風趣幽默的吳永茂談起東陽全球化的過程及布局,沒有形而上的偉大學說理論,卻滿是一步一腳印的實戰經歷;談話間,他一派輕鬆,只是認真體會,仍可深刻感受:每段歷程,都留著他的血汗。以下是專訪紀要。《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東陽集團從創辦人吳篙先生開始,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這個事業在吳家三兄弟手中,算是發揚光大。從台灣到海外,已形成全球化的架構,請問,在這一塊全球化的版圖上,一開始,您選擇從何處登陸?哪裡是第一站?
#@1@#《吳永茂》答(以下簡稱《答》):對東陽而言,全球化是基於兩個不同的目的,一是基於銷售考量,純粹為了攻入市場;另一部分則是生產製造,在這一方面,東陽前往海外設廠的目的,並非著眼於降低成本上面,而是為了就近市場,為客戶提供最快速的服務。東陽的海外行動是以銷售為先,並以東南亞為第一站。一開始是菲律賓,緊接著就是泰國、印尼。在民國65年左右,東南亞的經濟成長快速,如今,它們已經沒落了。問: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如何切入當地市場? 答:交朋友,和當地人搏感情。記得,第一次出差是到印尼;那時,我才剛退伍,加入東陽不久,什麼都不懂,產品也不熟。在飛往印尼的途中,就是在飛機上死背產品目錄。怎麼打入市場,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在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區域,都結交一位當地的好朋友,就是進口商;藉此,了解當地人的想法。問:當時,東陽跨出國際化的第一步時,心中是否已有全球化版圖的輪廓?答:平心而論,民國65年,東陽的規模還小。我剛從軍中退伍,正準備進公司,卻發覺:如果我坐上某個位置,其他人的機會少了。所以,我決定出去闖出一條路來;於是,有了海外行動。另一方面,我意識到:台灣的市場實在太小了。現在,回頭想想,當時的選擇出去打拚是對的;當時,留在台灣的同業,不論大小,現在幾乎都已經不見了。問:您以結交朋友的方式做生意,他們替你在當地市場做了什麼?這些朋友,如今還是您海外事業的夥伴嗎?答:這些朋友除了告訴我可以賣什麼,還有賣給誰之外,應收帳款也會幫忙我處理;有時,不僅自己買貨,還幫忙找客戶,甚至幫忙調新車樣品。這樣的朋友,現在仍維繫關係的仍有五、六人。我靠著朋友,在海外市場由點到線,再擴及面,一路從東南亞跨入中東地區。
#@1@#問:這就叫做「以夷治夷、以華治華」。只要維繫好這幾朋友,生意就做出來了。答:朋友歸朋友,仍然不免遇上面臨殺價的狀況。這時候,通常我會告訴他們:「價格你說,數量我講」。因為,對方並不知道我的成本結構,只要數量掌握在我手上,對方敢喊出什麼樣的價格,就要接受我所提出的數量。問:東陽有將產品交給當地的好朋友代理銷售嗎?答:東陽的產品不能走代理的路線,只要走代理的路,大部分都失敗。東陽的事業分成為兩大部分,分別是:OEM(代工)及AM(售後維修)。前者並無所謂代理的問題,後者,也就是AM,在市場上,是必須與OEM以及當地的AM業者來做競爭,比的就是速度。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一位車主的車子壞了,誰的零件先到,誰就贏了。而速度快則是來自於布點的完整性。一般OEM廠的布點不多,零件送達至維修廠所需要的時間很長;如果,東陽也走代理,那麼,就無法在速度上勝出。所以,當初我在負責業務部門時,就訂了兩個目標,如果我們一有新產品,一星期內,要讓全台灣的維修廠知道;一個月內,全世界都要知道。建立這一套功夫不容易,是靠經驗累積出來的。
#@1@#問:比速度,必須建置完整的銷售點,相對而言,成本就變高了?答:我如果只賣給一個點,布點的費用自然就高了;賣給很多點,成本就下來了。我們最大的成本在於模具開發,約占總成本的30%。同樣一組模具,賣得越多,模具成本相對下降。問:東陽的北美市場占總營收比重很高,天下是怎麼打下來的?同樣的策略,是否適用於美國、歐洲市場?答:因為,經營北美市場的初期,並不順利。後來,我們走多元通路策略,不論進口商、代理商都賣貨,本身也布點,就是要打開市場,衝出規模。我採取嚴格的價格控制,每天都在開協調會,因為,各個通路對於自己拿到的價格都有意見,但我還是那一招:「價格你喊,數量我喊」,靠這一招嚇退對方。問:多元化通路可以降低風險,但是,似乎沒有主力客戶?答:這樣的操作手法,看起來好像沒有主力客戶,但也可以說,每一個都是主力客戶。只要讓對方有利潤,生意就能長久做下去。AM市場的操作手法與品牌市場不同,在AM領域,要生存就必須分散市場,想盡方法打開市場,衝高一定的量,才能將開模的成本賺回來。問:在AM市場,要衝出一定的銷售數量,必須精準地掌握市場,生產線也必須保持高度的彈性。東陽如何做到?答:一有新車出來,東陽在各個市場的業務代表,就要能在聯合開發委員會中,透徹地分析新車零件,包括它的賣相與賣量。面對臨時訂單,則採自動換模,以統一原料、統一配件方式,因應機動化生產。
#@1@#問:在海外設廠,應是另一門學問。前面您已提及,東陽海外設廠的訴求是為了就近市場,而非著眼於降低成本?答:對。只有一個邏輯,就是如何將產品儘快交到客人手上;客人從OEM叫貨,要等上4天,東陽的產品,只要1天就到了。問:中國大陸似乎是東陽海外設廠的重點?答:目前,東陽在中國已設有17個廠,大致已完成了。孩子不是只是生而已,對這17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養」。基於財務穩健考量,東陽的中國投資要放慢腳步。海外布局是為了「永續」,但先要活得好,才能夠「永續」。東陽是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必須顧及到股東的利益;不能因為投資而降低EPS的表現。所以,目前我所訂定的標準是:保持EPS 在2~2.5元時,多餘的才會繼續投資在中國。這是我得自2000年的教訓。對於中國市場,我認為沒有卡位問題,只有能力問題。前進中國,實力、財力和人才方面,都必須與世界級企業競爭,評估能贏才去;如果,只是以台灣眼光,和台灣的企業比較,不如不要去。在這樣的思考基礎下,沒有卡位問題,只有能力問題。問:目前,東陽在中國17個廠的營運情況如何?答:東陽在中國的投資,本來2004年就應開始獲利,但因中國實施宏觀調控,使得2005年還未賺錢。我預期2006年下半年,應該可以開始收割。
#@1@#問:人才仍是全球化成功的關鍵。面對海外據點,東陽如何進行高階人力安排;同時,東陽如何進行人才養成?答:當地的總經理和財務經理都是由台灣東陽派駐;經過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由當地的人才升任。現在,歐洲北義地區的總經理就是當地人。在我們的領域,人的因素很重要,但非英雄主義式。我常鼓勵我的員工,在東陽作經理,與別人交談時,要有協理的樣子。問:您覺得東陽立穩台灣、布局全球的核心競爭優勢為何?答:東陽很幸運能夠設立在台灣。台灣的汽車市場很特別,雖然,市場很小,但是世界級的重要車廠,卻都在這裡設廠。所以,東陽可以汲取來自全球各地的汽車相關知識;結合天時、地利與人和,慢慢地東陽累積了自己的經驗與競爭優勢。經營事業,我的看法其實很簡單,企業會失敗,多半不是因為「餓死」,常常是「撐死」的。因此,東陽專注於本業經營,不分心開發業外,錢要自己用心的賺,別人是無法來幫你賺的。我們沒有什麼企圖心,就是努力的去做,做到不要輸給人,就好了。問:「不要輸給人」,不就是第一名了嗎?答:(莞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