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夏隆上週三度中風住院,雖病情稍有起色,但肯定無法再繼續擔任總理的職位。這對以色列政局,對中東情勢,都投下了一個巨大的變數。以色列在3月28日將進行國會改選,夏隆領導的「前進黨」一路看好。夏隆病倒之後,前進黨雖矢言團結,但這個成立才幾個月的政黨,原本就山頭林立,團結能維持多久,誰也無法預料。以色列對中東和平的態度,可以簡單理出一個頭緒:左派的勞工黨在去年黨魁選舉之後,變得更左,主張快速與巴勒斯坦談判。右派的利庫德黨,在夏隆脫黨之後為極右派掌握,拒絕與巴勒斯坦妥協。夏隆另創的前進黨則屬和平路線。但是夏隆雖願意推動中東和平,但走的卻是自己的路,和美、歐、俄與聯合國4方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並不相同。根據路線圖,在巴勒斯坦停止恐怖攻擊之後,以色列應該和巴勒斯坦進行談判。可是巴勒斯坦遲遲未能有效約束恐怖攻擊,夏隆認為不能癡等下去,所以去年決定自己從加薩走廊撤屯。按理,為了巴勒斯坦將來有完整領土建國,以色列應當從兩個占領區「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都撤屯的。可是照夏隆的作法,迦薩撤了,約旦河西岸除了幾個大屯墾區外,其他就不撤了。巴勒斯坦直跳腳,說將來巴國領土大小,應當由以巴談判來定,怎可夏隆給多少算多少?這豈不也是單邊主義?美國本來也不是完全同意夏隆的作法,但夏隆說服美國接受。因為至少迦薩先撤了,讓巴勒斯坦先展現一下治理能力,以後其他都好說。而且美國如果這時不支持夏隆,前總理納坦亞胡等利庫德黨內強硬派勢必趁勢崛起,扳倒夏隆,結果更糟。於是美國轉而支持夏隆,所謂路線圖也只剩下了虛名而已了。夏隆病倒之後,代理總理為示尊重,暫時不做任重大決策。可是眼根前就有一個重大政策等著決定:巴勒斯坦1月25日也要大選,巴勒斯坦當局揚言,如果以色列不讓東耶路薩冷的巴人投票,大選就不舉行,以國也將背負阻撓中東和平之名。可是東耶城是以巴領土爭議的地區,而這次參選的哈瑪斯組織又矢言剷除以色列,讓哈瑪斯在東耶城競選,合法性意義太濃。准還是不准?正考驗著後夏隆時代的以國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