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外資給予高度評價的鴻海,早在2002年即已埋下成功的伏筆。當年,郭台銘的一席話,成就了今天的鴻海帝國。
#@1@#2002年,郭台銘為鴻海的轉型下了註解。他指出,鴻海在過去的歲月中,經歷了兩個階段的成長,第一個成長階段,是從1974年到1990年,這是鴻海的草創時期;再來,1991年鴻海股票上市,從此進入茁壯期;到了2002年,鴻海集團將邁向以科技創新為主軸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成長期。在第一、第二個階段,鴻海在台灣製造業領域已爭得一席地位;同時,進一步將它製造的版圖往外拓及亞、美、歐三大洲;進入第三個階段後,郭台銘發願要用6年的時間,把「製造的鴻海」轉型為「科技的鴻海」。在他規畫的全球事業版圖中,台北將成為鴻海集團的全球總部和研發中心,鴻海將變身為一家「台灣研發、全球製造、世界行銷」的科技公司。未來,鴻海集團的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幾乎是全方位的;對於關鍵性的核心製造技術,郭台銘一個也不放過,他廣泛佈局,範圍包括奈米、金屬、塑料、陶瓷、熱傳等材料技術,最近,郭台銘投入的心血,已有所斬獲。2005年,台灣科技品牌或ODM大廠爭相參與國際設計大賽且獲得不錯成績。華碩即獲得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金獎;緊跟著,今年鴻海也不落人後,以液晶監視器獲此獎項。
#@1@#鴻海,是以製造經驗累積專利與研發實力。現在,鴻海累積的實力,已獲致國際大廠的青睞。舉例而言,鴻海與美商惠普簽署技術合作協約,雙方除共同開發新產品,也將聯手建立新興技術,例如奈米材料、奈米電池與下世代顯示技術等領域合作,彼此已由客戶關係提升到夥伴關係。惠普看上鴻海什麼?正是鴻海在美國累積建立的技術專利的件數。現在,鴻海與國際大廠的合作,早已跳脫單純的產品銷售。鴻海一如廣達,以設立研發中心的模式,著力基礎技術研發;同時,藉由整合基礎研究、規格製定與產品研發,進一步提供國際大廠全方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