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銀行於5月8日所發布的報告顯示,日本地價較去年上揚1.4%,為近15年來首次回升。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發布數據,受到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影響,台灣地區4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月揚升了1.32%,而躉售物價指數亦比上月揚升了1.54%。以上這些財經新聞所透露出的訊息正是:隨著亞太地區景氣持續復甦,利率與匯率上揚將成為必然趨勢,物價上揚壓力也將與日俱增;然而,這也正是宣告了,長久以來「通貨緊縮」經濟黑暗期將畫下句點,亞太地區(包括大中華及日本)景氣正往另一波多頭行情邁進。受此利多激勵,近期台北股市中資產股與原物料股等相關族群,漸漸取代電子股,成為盤面上多頭指標;其中,尤以泰豐輪胎的表現,更是屬於強勢中的強勢。
#@1@#先撇開資產題材不談,回歸到公司獲利面來看,雖然因為原油價格持續走高,進而牽動輪胎材料天然橡膠報價亦同步推升。其中,像新加坡橡膠期貨報價就從年初每公斤290美分價位,一路漲到目前每公斤354美分價格,不到半年時間,原料漲幅就高達2成,在成本壓力有增無減的情況下,卻對泰豐獲利能力似乎不構成影響,第1季毛利率尚能維持在27.06%水準,較前季27.80%微幅下滑不到1%,更較去年同期26%有所改善。探究其中原因,除了隨著景氣回春,產品價格已具備轉嫁能力外,公司亦在改善產品組合上花了不少工夫,除了一般轎車用胎外,泰豐亦提高休旅車胎、高速扁平胎,以及大尺寸高性能胎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出貨比重,所以,雖然最近數年原物料價格持續走高,但泰豐毛利率都能維持在27%~28%水準。此外,公司在營業費用節約方面所做努力,逐漸展現成效,營業費用率從前年15%下降到今年第1季11%,這對獲利能力改善,當然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1@#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1季泰豐獲利能夠出現如此明顯進步,除了本業獲利能力持續改善外,實際上,在業外方面亦有不少進步。今年除了沒有匯兌及存貨跌價損失的干擾外,在轉投資方面,去年其實是呈現虧損狀態,但是,今年第1季旗下轉投資開始轉虧為盈,其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來自於江西南昌廠。其實,泰豐輪胎在民國88年就已進入中國大陸設廠,但規模始終不大,日產能約6千條,所以,長年以來,江西南昌廠就很難自虧損陰影中脫逃。自94年開始,為了成本因素及擴展市場考量,泰豐開始逐步擴充江西南昌廠產能,從94年1月日產能8千條,到6月分時日產能已提高到1萬條,到了94年年底時,江西南昌廠日產能已達到1.5萬條(符合公司於94年一開始的規畫),而產能擴充效應就在今年第1季開始正式發酵。新產能的開出,亦將有利於大陸市場開發,將成為泰豐今年最重要的成長動力來源。至於台灣廠,目前日產能約為1.1萬條,由於人工及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加上環保因素考量,目前並無擴充計畫,但就如前所述,高附加價值產品都集中在台灣廠生產,也因此,台灣廠獲利提升動能,正是來自於產品組合改善。
#@1@#除了本業營收與獲利持續改善外,目前台北股市資產題材熱,亦是造成近期泰豐股價上漲另一項重要原因。泰豐在中壢坐擁12,000坪土地資產,實際可用面積約為8,000坪,該筆土地持有成本不到5億元,公司規畫將以綜合育樂園區型態進行開發,內含遊樂園、購物中心、觀光飯店及商務旅館等設施。若是以一次性賣出方式處分該筆土地,以目前市價16億元估算,立即就有至少10億元利潤入袋,對EPS貢獻至少可達3.5元。而若是泰豐自行開發,再以收取租金方式獲利,估算每年對EPS的貢獻,可能落在0.4元到0.6元之間。除了資產題材外,近日立法院已計畫將兩岸直航條例逕付二讀,這亦將帶動新一波兩岸題材,對於中國收成股色彩日趨濃厚的泰豐來說,成為股價向上推升的新動力。展望今年,全球輪胎市場仍將持續穩定成長;其中,亞洲市場(不含中國大陸)將有6%以上成長空間;北美與歐洲市場,今年則分別有3.5%、4.5%成長空間;至於中國大陸的成長,則可能高達15%,這對於擴產重心放在中國市場的泰豐而言,可說是一大利多。
#@1@#而隨著全球輪胎市場成長,加上新產能的適時到位,估計泰豐今年全年營收將上看45億元,為歷史新高紀錄。而全年毛利率在產品組合持續改善,以及大陸產能開出所發揮經濟規模效應下,加上產品價格得以順利轉嫁等因素支撐下,仍能維持28%水準。至於全年獲利則在營收成長、公司持續控制費用,以及業外收益持續改善挹注下,稅後純益估算為8.3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則有機會到2.77元,獲利表現較去年2.06元佳,目標價設在10~11倍本益比。不過,短期由於受到資產題材及市場因素推波助瀾,股價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中,從谷底13.4元一路拉升到目前27元價位,股價已經翻了一番,短線亦有漲幅過大疑慮,加上融資餘額從原來1.4萬張,快速增加到目前4.4萬張,籌碼面趨向零亂,操作上,持有泰豐股票者,只要股價不跌破5日均線,則持股續抱,至於空手者,則建議回檔後再逢低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