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評估中,公司定位,往往是最主要的基本面的分析。定位不同,市場需求、競爭對手不同,公司需要的能力、資源需求及分配策略也不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便會反映在公司的營運數字上。日前台灣第一3C通路商燦坤被打為全額交割股,大陸市場節節敗退,股價創波段新低,震驚不少投資人。觀察燦坤的大陸3C通路事業布局,我認為許多企業與政府往往對「大中華市場」有一個很大的迷思,以為「兩岸三地」就是三個市場,其實,中國有33個行政區,應該視為「兩岸多地」。由於市場定義錯誤,競爭對手、公司需要的能力及資源自然也會判斷錯誤。不論企業或政府,犯了這樣的定位與策略錯誤,下場當然注定不會太光彩。
#@1@#為什麼說是「兩岸多地」?我們可以拿美國這個土地夠大的市場來比較大陸。美國由於建國才200多年,本質上是一個移民政體,美東與美西的法令基本差異不大,語言也基本上通用美語,加上媒體自由,民眾資訊取得容易,因此,可以視為一個內在較為一致的單一市場。但是,中國是一個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各省各自治區長久以來,有自己的方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法令,而且,各地的地方意識強烈,還彼此激烈競爭,不同地區的人也會彼此排斥,絕對不可以用單一市場去理解它。把中國市場,視為一個類似歐盟的「中盟」市場,會是一個比較正確的做法。千萬不可以簡化了中國市場的複雜性。君不見,上海人到北京創業,也不一定能成功;天津人到杭州創業,也可能失敗。就是因為其不同地區省份間,語言文化都不相同,消費需求與習慣也不會一樣,還有各地地方意識強烈,排外情形嚴重。因此,對企業來說,若想進軍大陸市場,就像去歐盟拓展市場一樣,西歐、南歐、東歐的生活水平不同,拓展市場的策略也不會相同;此外,去英國市場的策略,也會跟法國、德國不同。去大陸布局,就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去每一個省份都應該視做不同的國家,擬不同的策略。以燦坤來說,原來小家電生產事業,轉移到大陸,是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工大量生產,但市場主要還是外銷。這基本上是賺取利差,簡單說是一種套利行為;但是,當燦坤想轉做3C通路的時候,一開始就過度簡化大陸市場,在短短的1年時間內分別在北京、上海、廈門等地開設了50多家連鎖店,並意氣風發喊出5年開出1,000家店的目標,把中國各地當成同一市場,推出同樣或類似的策略,最後終於落得被競爭對手併購的下場。
#@1@#對政府來說,如何解讀中國市場、慎選對手、相對應的競爭優勢及資源分配的策略如何?一樣考驗政府的智慧。如果台灣老是跟中國比較產值、經濟成長率、市場大小,一定會越比越小,越來越被邊陲化。看到這些統計數字的跨國公司根本不想投資台灣,只想直接跳過台灣到大陸投資。對台灣這個2,000多萬人口的市場,最多找個總代理、總經銷負責業務。台灣頂多能學到跨國公司銷售業務的經驗,學不到一個跨國公司全球布局的know-how與思維。但是,如果行銷台灣做得好,教育全世界把中國當作是一個多國的市場,並且,讓歐美企業將台灣當成一個進入大中華「兩岸多地」的市場的入口(gateway)。對台灣就是一個很大的利多。要怎麼做呢?就是讓台灣與大陸各重要省份或城市相比較(見表),台灣的人口數雖然比不上很多地區,但台灣無論是GDP或每人平均消費金額,絕對強過中國任何一個區域市場,包括人口超過7,000萬的廣東、山東及江蘇,更遠遠超過北京、上海。台灣政府應該將大中華市場的「入口市場」,作為行銷台灣的重要方向,讓跨國企業把台灣當成要進入大中華市場的第一個市場,如此,他們要派的幹部就不只是個業務代表,或只是找經銷商,而是派總經理來經營這個市場。外商把台灣這個市場經營成功之後,再將此成功經驗在轉進另一個市場時適度調整,並切忌將大陸當成一個一致性的市場,這樣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雅虎台灣營收占雅虎亞洲市場營收的五成。星巴克、多拿茲,他們就是先在台灣運作成功,才轉進大陸,並進而獲得成功的例子。而台灣則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到國際大型的公司全球布局的know-how,在台灣本地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有機會學習更多的全球布局戰略思考。屆時台灣本土企業也會因為我們當地國際化行銷人才眾多,使得本土企業全球化的能力水到渠成,而不再只是中國化。
#@1@#由於一般企業界對大中華市場的定義不清,對投資人來說,就是很大的風險。建議投資人,未來如果看到廠商發布「幾年要開幾家店」這樣的快速拓展的消息,不要忘記,這樣的困難度很高,如果你投資這家企業,應該仔細了解它的開店策略,是否過於簡化,否則,展店越快,可能越快倒閉。投資人就可以準備長期看空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