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6月28日,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在貨幣決策會議中,柏南克刻意釋出的友善氣氛,僅宣布升息一碼,且升息之勢可能暫歇。全球股市大受激勵,反彈明顯。然而幾家歡樂幾家愁,美國房地產業股價不但未見明顯起色,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甚至雪上加霜,在升息當日,一舉調降多家建商的獲利預測。為何看淡美國房地產?美國銀行分析師歐柏翰(Daniel Oppenheim)指出,由於6月份交易量減少、房價下滑,銷售期間拉長等因素,再加上升息可能帶來的獲利降低疑慮,因此決定調降建商的獲利預測。種種悲觀看法,連帶使得美國建商的信心也滑落谷底。美國全國營建業協會(NAHB)6月分信心指數大幅滑落,創下11年來的新低,包括HOV(Hovnanian Enterprises)等多家建商,已有不少在近期調降獲利預測,顯示多數美國建商對美國房地產的未來,呈現「重度悲觀」的看法。
#@1@#美國房地產的興衰之所以備受注目,原因在於該產業早已是美國各產業景氣的火車頭(現今美國房地產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幾乎是50年來的最高水準),且具有全球指標意義。也難怪美國近幾年平均房價的攀升趨勢,會引發市場對於美國房地產業是否泡沫化的高度憂慮。具有全球指標意義的美國房地產,是否真有泡沫化危機?現在不止美國建商正在審慎觀察中,全球也都不敢大意。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重視基本分析的投資人,可以從最基本的「供給面」和「需求面」來觀察。首先在供給方面。事實上,為了避免新建屋數量浮濫,供過於求,美國各州政府對於新建屋的核准數量規範一向嚴苛,規範新建屋數量必須低於需求,2000至2005年以來,全美新屋動工率僅成長約5%左右,幅度相當低,由此可見美國房產業供應面的限制。繼而再看需求方面,長期而言,美國房地產需求面成長的動能仍相當強勁。根據嘉鼎管理集團分析,需求面成長的動能,主要有兩個:外來移民數長年居高不下,與長壽銀髮族持續增加。美國人口成長在已開發國家中,可謂一枝獨秀:目前已經逼近3億大關,根據官方的預估,到了2030年將達到3.6億人的數目。會有如此強勁的人口增加速度,原因在於美國對外國移民採取高度歡迎的態度,光是2005年,美國的新移民就高達60萬人。根據哈佛大學《2005年美國房屋現況》報告,移民族群的第二代,所得通常比父母更高,也代表著更有置產意願。此外,銀髮族的購屋意願也是房市成長的一大動能。華盛頓著名的綜合政策研究機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報告指出,自2000至2030年美國65歲以上的銀髮族將會倍增,達7,000萬人。該機構預估,2000年至2030年間成長的4,000萬房屋需求,有一半的新屋主會是銀髮族,是未來成長最快的購屋族群。
#@1@#觀察過美國房市的供需基本面,曾歷經台灣房地產泡沫化的國人或許想到:美國是否也會發生類似台灣幾年前的房地產泡沫化狀況?綜合需求與供給面來看,可以發現,美國節節升高的房價,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長期而言,需求遠大於供給。而台灣前幾年的高房價導致泡沫化,則肇因於炒作風氣盛行,加上市場資金浮濫所致。投資人可再參考知名的企管顧問大前研一著作《思考的技術》中,分析日本90年代房地產的泡沫化,即以供給面的增加(如建築基準制度鬆綁),及需求面的降低(如外資企業撤離、商業辦公室的閒置率增加......等),對照官商聯合推波助瀾、推出「階段性償還」貸款性商品,創造資金浮濫的市場買氣假象,推論出日本房地產終將發生泡沫化危機。投資人兩相對照,可以發現美國現今的狀況,和台、日過去房地產泡沫化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市場資金浮濫,向來是造成房價非理性狂飆的最主要原因(尤以投機性資金為最)。事實上,在過去時代,許多投機客運用低利率資金,炒作美國房產業。而美國聯準會2年來17度升息,其實用意之一就在冷卻這種「非理性榮景」,避免產業火車頭衝破臨界點而泡沫化。美國的房地產在政策面的配合下,循序漸進地排除投機性資金的干擾,對於整體房地產的生態健全,其實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1@#由於房地產價格極易受到投機性資金的哄抬炒作,海市蜃樓在熱潮過後還會留下些什麼?沒人敢打包票。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有「現代經濟學之父」之稱的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就指出,美國房地產一旦泡沫化,受傷最重的不是銀行和房地產商,反而是廣大的美國房主。尤其是「嬰兒潮」世代陸續步入退休年齡,在過去低利率的刺激下,透過住房抵押貸款買入大量房產,作為變相「儲蓄」。倘若崩跌,「儲蓄」恐將跟著泡沫化。此分析一針見血地道破以房地產作為保值、增值工具的潛在危機。因此,在全球房地產飆升的情況下(尤其以亞洲為最),若認為後市可期,究竟該採取何種策略才恰當?多數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直接購置房產等待長期增值(或至少能抗跌保值),事實上不見得是知識時代創造財富的最佳方式。房地產、原物料、貨幣等有形商品,其價格與「供需法則」高度相關。尤其是內在價值難以衡量,充其量只是交易標的,不能作為投資標的。投資人在探討美國房地產是否有泡沫化危機的同時,可以更深入的發現:以「物」為導向的交易標的,缺乏創造價值的能力。投資人若在未來要參與房地產的榮景,就該將焦點放在能運用策略、發揮創新能力的建商「企業體」。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投資人透過與優質企業「價值共享」的互惠觀念,才能夠擺脫交易標的「供需法則」的限制,進而衝破一次次的景氣循環,在汰弱留強的考驗中,獲得投資優質企業帶來的豐厚回報。(本文由嘉鼎管理集團獨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