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矽谷最近的,不是洛杉磯、不是西雅圖,而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這句話,常出現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週年慶標語。的確,從1980年竹科園區正式創立,到現在已邁入第26個年頭,它帶動高科技群聚效應,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不但成為國內高科技產業的搖籃、台灣重要的經濟優勢,甚至以亮麗的成績揚名國際,寫下台灣的驕傲。我國的積體電路產業位居全球第4,其中晶圓代工和IC(Integrated Circuit,含電晶體和小型電路板的矽晶片)封裝為全球第1、IC設計則為第2;資訊硬體產業產值世界第4,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至於通訊和光電產業,我國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無線區域網路)全球第1,大尺寸TFT-LCD (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Crystal Display,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值全球第2。近幾年來,在這個面積僅為3萬6千平方公里的綠色矽島上,卻不斷增設科學園區;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經濟發展是聚焦高科技、強化競爭力,還是過度投資、長期忽略如傳統產業、精緻服務業的發展?在這次「全民拚理財」的節目中,《理財周刊》社長梁碧霞邀請了3位貴賓,分別是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及國策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薛香川,共同探討科學園區的下一步該怎麼走。以下為節目內容摘要:
#@1@#梁碧霞(以下簡稱「梁」):請教召集人,你在竹科3年副局長、7年局長,任內共計10年,正逢台灣經濟起飛,整個園區的產值一再擴增。你見證了一場台灣的產業革命,請分析我們做對了什麼?還是,我們只是站穩了趨勢?薛香川(以下簡稱「薛」):竹科是在1980年成立的,約10年後才被認為是成功的例子,不論是政府或民間,都覺得與有榮焉,甚至國際媒體來台灣採訪,都一定要講到新竹科學園區。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竹科的設立是在當時政府的策略下強力支持;其次,園區提供良好的投資設廠環境,有關設廠的行政手續透過「單一窗口(One-Stop Operation)」的一元化服務管理模式,包括土地及廠房出租、5年免稅、投資抵減、進口機器設備免稅、保稅區機制、研發獎勵等,都是鼓勵相關業者投資的因素。梁:請教陳主委,能否就稅捐優惠的部分做補充說明?陳建仁(以下簡稱「陳」):像園區事業進口的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半製成品,這都是免徵進口稅、貨物稅跟營業稅,這一些外銷的營業稅率也可以降低。高科技產業也是政府重視的、要扶持的產業,園區的廠商確實是享受到較好的稅捐減免的優惠。梁:你認為中科、南科能夠複製竹科的成功經驗嗎?陳:我想是可以的。我們在中科、南科有竹科為基礎,學習到竹科的經驗模式。中科有個口號就是:趕上竹科、贏過南科,變成科學園區第一;像12吋晶圓廠或者TFT-LCD廠商在中科設廠時,很快達到群聚的效果,如康寧玻璃、友達光電在中科發展後,所有週邊零組件及精密儀器工業紛紛聚集,形成一個光電業的聚落。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南科,自奇美光電的TFT-LCD建廠後,聚落也慢慢形成。現在竹科大概有1,300多公頃土地、中科700多公頃、南科有1,600多公頃。目前中科的土地已不足,南科也已被承租了85%以上,所以招商都相當成功。好比剛剛總召提到,竹科當時採用「單一窗口」的服務,也就是一個廠商要設廠,不必跑經濟部、財政部、勞委會等單位就可以一次解決,對廠商來說十分方便,也提高不少效率。我最近到法國去,見到他們的高等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古拉先生,他對台灣的科學園區讚不絕口,說台灣的園區是世界的典範;最近多明尼加總統參觀我們的南科,也認為這是多明尼加的未來世界。
#@1@#我們現在美國申請的專利項目中,台灣的排名是第4名,其中70%是企業界所擁有的專利,而其中的70%是園區的企業所擁有;換句話講,這些專利有49%、近半是在園區裡所產生,比率實在很驚人。園區公司投資在研發上占全國研發總額30%,是很大的比率。科學園區最重要的特色是什麼?它一定要有研發,再加上量產,這是和工業區的觀念不同。工業區裡面就是直接做生產線,沒有所謂的高科技,或者繼續研發的能力。梁:請洪院長補充竹科會成功的原因。洪德生(以下簡稱「洪」):竹科會成功,還有時機的因素。國內一般製造業到1985年發展到最高峰,此時台幣升值、人力不足、工資上漲、土地價格上漲、環保抗爭增加,所以我們的傳統產業、勞力密集產業必須外移,而竹科所發展的資訊科技產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剛好就補這個缺口。其次,資訊科技產業可切割許多項目,每個項目都可以發展一個事業。所以從矽谷返國的精英,輔以政府提供的優惠條件,每個人都有機會創業,創業的時機很好。此外,我們的技術人力和相關勞力量多質優,有利於企業發展。梁:過去十幾年來,國內科技業興起、傳統產業西進,只不過這個西進,是高級幹部單槍匹馬去中國;而現在,科技業甚至攜家帶眷去對岸,積極安排孩子到中國就學……,當產業與人才外移時,我們有什麼產業可以補這個缺口?是農業經濟、精緻服務嗎?薛:提升現有產品的競爭力,比新產品、新產業更重要。很多人說,紡織業是夕陽的產業,是嗎?我們8%的出口是紡織業,到今天仍具有競爭力的。曾有統計過,外匯最多的產業比例,居然是紡織!
#@1@#當初要成立新竹科學園區的時候,有人提議塑造成美國矽谷,以發展企業為主,除了研發,還推出產品;也有人說要做成像美國東部三角研究園區,以專注研發為主。後來的討論結果是,因為我們已有工研院做研發,所以採取矽谷模式。梁:請教主委,現在在新竹科學園區約有385家的廠商進駐,產值是多少?新的推動計畫的重點是什麼?陳:我們現在台灣一共有3個主要的科學園區,就是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跟台南科學園區;在新竹科學園區有6個園區和分區,廠商有385家、南科一共有140家廠商、中科有34家廠商。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約5至7%出自科學園區的產值,近1.5至2兆台幣;科學園區的產品附加價值較高,是一般傳統產業1.5至2倍。整體來看,科學園區確實是對全國的製造業有很好的助益。其實,國內的研發大部分都是在做改良型的創新,譬如改良外國的技術、產品,但是未來園區應加強原創性,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1@#未來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科學園區、技術園區的精神,強調3個部分。第1個部分,台灣大部分都是在改良型的專利比較多,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們不講「Made in Taiwan」(製造地在台灣),而強調「Made by Taiwan」(製造者是台灣),未來更重要的應是透過我們的創新力,標榜台灣設計,並將台灣設立為全球營運總部。第2個部分,未來科學園區製造業應與服務業整合,因為高科技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增進人際溝通。第3個部分,是產學合作的必要性。60%的專利是靠業界所提出,學界占的比重較小。其實,最有創新能力的大學教授應該跟業界密切合作,在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大學都已經做得很成功,我們還需加強。梁:主委說台灣有12個科學園區,主要有3個,另外9個是否有閒置的情況?台灣需要這麼多的園區嗎?你們招商的發展計畫為何?陳:國科會轄管的園區土地使用率相當高,竹科用到97%,中科、南科沒問題,像中科的土地還不夠,國科會是被廠商追著要趕快取得土地,如七星園區就是友達要我們爭取的。目前開發比較慢的是苗栗銅鑼園區,當時購地是在山上,所以土地開發稍微慢一點。另外,大家很關心的是竹北生醫園區,它原先委託給台大經營,現在我們國科會收回自營。如果竹北生醫園區開發成功,或許是園區發展新產業的開端。所以竹北生醫園區、銅鑼園區是我們加緊努力的兩個園區。梁:請問召集人,你認為一些園區為什麼沒有充分開發?薛:隸屬國科會的這些園區都還好,但是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有點問題,因為整個島小人少,要把生物技術做好,困難度高。其實支撐這幾個園區的發展,主要是靠如IC和TFT-LCD等大型產業,這些產業所需的大片土地、高用水、高用電,政府可以大力支持,其他產業就比較困難了。因此以組裝、勞力密集為主的企業,都會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往便宜的地方移動;此外,要看業界的需求,再做詳細的評估。梁:我想請教各位,科學園區下一步的走向是什麼?可以加強什麼?薛:在回答下一步該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看矽谷的演變歷史。它早期也是著重研發,然後生產;可是當亞洲四小龍慢慢起來,取代矽谷部分的工作,我們在研發上是輸它的,但是我們的生產製造比它好。後來我們發現:我們不只會製造,還可以幫矽谷設計,所以矽谷這方面的工作機會又減少了;時代轉變很快,我們本來到手的機會,又被中國搶走了!所以我們要往上面移動,做更多的研發。全台灣的研發經費比IBM加上英特爾還少。我們要增加上游研發的話,要結盟全世界一流的資源來做,將台灣的產業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洪:重點不是把東西生產出來,而是把東西賣出去;我們應從國際市場去了解需求面的情況,才來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園區;我們一直談科學園區,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製造業,但製造業只占整個GDP25%左右,還有73%是服務業,我們都沒有去努力。陳:應該要鼓勵高科技業繼續進來,但是民間的活力也不要忘掉。健康照顧產業,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區塊,所以像生醫產業、還有無線電通訊相關的遠端照護產業未來看好。(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請鎖定本周日晚上8點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