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東協國家在經濟整合上展現了高度的企圖心。先是東協的經濟部長會議,同意將建立東協單一市場的時程提前,從2020年提早到2015年,以對抗中國和印度在吸引外資上的競爭。因為中國和印度崛起,外資紛紛搶進,東協再不自強只怕機會將為別人所得。新加坡也宣布,從新加坡到雲南的「泛亞鐵路」南段,也將配合這個時間,搶在2015年完成。亞洲開發銀行也提供柬埔寨4,000萬美元,作為柬境鐵路修建之用。
#@1@#接著是8月25日,東協與美國簽了貿易與投資的框架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acilitation Arrangement, TIFA),將推動東協單一窗口的建立。美國和東協的貿易近年大幅增進。2005年增加12.4%,達1,520億美元。TIFA的簽訂,更讓東協可以展開下一步的經濟布局。過去因為緬甸的人權問題,域外國家和東協來往多有所顧忌,這次雙方幾經談判,決定繞過緬甸。所以美國和東協簽訂的協定,包括緬甸在內,但是美國同時發表聲明,此一協定並不影響對緬甸的制裁。這等於也樹立一個新的模式,讓東協可以解決個別的問題。像東協與南韓,明年開始將減免關稅。但是因為南韓把泰國的米排除在外,泰國一氣之下,表示不受協定約束,但是並不妨礙東協與南韓的貿易協定。
#@1@#東協的經濟實力也展現在與印度的談判之上。去年,因為印度把1,400項商品列入減免關稅的排除名單之中,東協不滿,因而中止了與印度的貿易協定談判。後來印度讓步,把名單刪掉了2/3,所以經長會議也決定恢復與印度的談判。東協和中國大陸的談判,則希望能在今年底就服務業自由化達成協議,在2010年成立中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東協與中日韓三國的關係,是它向外輻射的主軸。往南的話,除了印度之外,東協也在跟澳洲與紐西蘭談判,希望明年中可以談完,2008年1月1日開始,貿易、投資、服務業,應該都可以免稅。如果這一切都順利,則東協10國,加上中、日、韓、印、澳、紐,將成為一個16國的泛亞貿易區。這也是日本的想法,日本一定要拉進親美的澳、紐,讓它變成「泛亞」,以稀釋中國的影響力。但不管如何,一個以東協為輻湊點的經濟整合藍圖,正在被相關國家細細規畫。東協沒有一個有力的機構,可以專司整個整合過程,包括政策的執行與落實。尤其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不一,協調困難。另外各國過去還有一些歷史包袱。比如馬來西亞的「土著持股政策」。馬國規定,任何企業,馬來人的持股要至少占30%。對外資來講,獨厚馬來人總是凸顯經濟決策的偏頗與不透明。然而從台灣立場,我們看的不應該是他們的障礙,而是要看大趨勢。東協正這樣如火如荼展開經濟聯盟與整合,台灣該怎麼順勢因應?16國的泛亞貿易區,加上東協與美國的貿易協定,會對台灣造成什麼擠壓?政府要是拿不出政策,民間要自己開始布局。未雨綢繆,早布局者贏,是永遠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