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變化是一種神奇的現象。「鐵」在潮濕的空氣中,遇上「氧」,會產生「鐵鏽」。歷經一場化學變化(Chemistry),結果,「鐵」和「氧」都各自失去原形,成了不等於彼此的「鐵鏽」。
#@1@#成就一項新事業(Startup),正像「資金」與「專業」之間,發生的一場化學變化。它的成功,在於資金和專業的結合;除此之外,還需要在對的時間和環境下,讓雙方相遇;否則,即便資金充裕,專業深厚,最後,卻什麼事也不會發生。在美國,有許多知名的商學院(B-school),如同一座座創業實驗室。它們刻意將擁有「資金」和「專業」的人集中在一處,等待一場場化學變化從中醞釀。所以,在頂尖的B-school裡,我們隱約可見兩類的學生活躍其中:一是富商豪賈之後,另一則是絕頂聰明的天才。前者,捧著大把銀兩來念名校;後者,頂著一顆金腦袋,理所當然地跨入一流學府;在B-school的創業實驗室裡,以「資金」和「專業」為元素,成就一次次經典的創業故事。
#@1@#股市裡,也會發生特定元素碰觸、融合而產生化學變化,那正是私募。所謂「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企業基於特定目的引進特定資金;顧名思義,私募與在公開市場上針對不特定對象的募資方式不同;它好比「鐵」和「氧」、「資金」和「專業」一般,也會因互動發生化學變化。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決定它的好壞,在於使用者的心態,私募也是如此。一次好的私募,可以改善企業體質,藉由外部資金、技術,甚至是團隊進駐重整,讓公司股價起死回生。但是,私募也可能被大股東,或有心人士操作;在過程中,假私募為名,行套利之實;最後,再將早已奄奄一息的公司,一腳踢進萬劫不復的深淵。本期《理財周刊》的「封面故事」──股價的神秘春藥,談的就是私募,由副總主筆劉萍企畫製作。在內文中,我們將告訴讀者:私募如何成為挽救股價的良方,它又怎麼變成公司致命的毒藥?中小企業,向來是產業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由資深撰述林淑玲執行的特別企畫「小巨人」,與讀者分享一個個絕處逢生的故事;在特企裡,主角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大聲地對外宣告:「我很小,可是,我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