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早晨常散步到信義路、永康街口的鼎泰豐吃早餐。平均起來總有5、6成客人是日本觀光客或派駐台北工作的日商與家人。有時甚至早上9點開店第一批坐滿2、3樓的客人中,只有兩桌是本地人。整個鼎泰豐空間流動著誘人的小籠包香氣與盈耳的日語,一恍神會錯覺以為人在日本。鼎泰豐在日本至少已授權12家分店,主要位於各大城市的高島屋百貨公司內。每次在永康街口的本店,看日本客人排隊的興奮,看著湯包、菜餃上桌時的驚叫,還沒享用就拿起相機對著還冒煙的美食猛拍照,同伴挾起小籠包就口,又是快門一張,食物入口,大家「おいし」「おいし」(日語:好吃)讚美聲不絕,滿臉幸福人生的表情。不禁令人對他們朝拜的心情,虔敬的儀式行為感動,也深深覺得這是台北的光榮。日本消費者對食衣住行等生活產業的質感與精緻要求舉世皆知,鼎泰豐能吸引日本客人這樣的虔敬朝拜,他們對食材、工法、器皿、空間與服務的呈現自然是造詣精湛,技法一流—這點我們一般人均可理解。而如果稍做一點市場調查,大家會更有進一步體悟。以日本京都四條河原町的高島屋3樓鼎泰豐為例:小籠包一籠6個要價641日圓,換算台北一籠10個180元台幣,是台北價格的1.7倍。蝦肉蒸餃、菜肉蒸餃則分別是台北價格的2倍與2.7倍。換言之,日本客人到台北永康街口本店來朝拜,享受的是「大本山」的正宗口味,價錢卻只有日本的二分之一,得到的是消費效用倍增的「平價質感」。鼎泰豐對台灣產業的啟示是什麼呢?多數人對上述案例的解讀重點會放在「平價」,認為日本客人臉上幸福的表情重要原因是「平價」。其實鼎泰豐的獨到成功之處是超乎市場水平的「質感」。鼎泰豐的消費在台北常民生活中,不會被視為「平價」。她真正被海內外客人鍾愛的其實是其產品、服務與空間氛圍超乎一般市場水平的「質感」。在供應鏈一端,如果企業以「氣品風姿」飽滿的藝匠職人級從業員,專注莊嚴,誠正作業,提供有「質感」的產品/服務。這樣的企業就會吸引同樣要求「質感」與「氣品」(氣質與品味)的消費顧客層,並感動他們,口碑相傳,近悅遠來,成為常客。台灣產業有很好的機會像鼎泰豐一樣,用材料與工法、服務的創新,提昇產品的「氣品與質感」,並對海內外市場金字塔裏中高階的客人,以他們覺得「平價」的價位,帶給他們倍增的效用與滿足。如果不走這條路線呢?一味強調「平價」(Cost Down),不提昇「質感」,前景恐怕是不樂觀的。理由不是很清楚嗎?以大陸這些年來的「世界工廠」角色,任何人想跟他們比「平價」其實是很愚蠢、短視的。但是如果比生活與文化的「質感」,並以這種講求質感的生活與文化土壤,來開展提供「質感」產品/服務的產業,台灣的機會、優勢與勝算是很高的。發揮自己的長處,避開本身的弱點,難道不正是最基本的策略原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