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左)、蘇孟宗(右)
疫情改變全球的生活型態,也改變產業的發展,有些產業受到嚴重波及、有些產業繼之興起,二○二一年各產業的發展會是如何?本期「理財我最大」邀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以鳥瞰方式帶領讀者掌握今年產業發展重點。
新冠肺炎(COVID-19)對產業影響的程度遠遠超過二○○三年SARS,SARS僅在短暫的供應端受到衝擊,影響範圍侷限在亞洲,COVID-19則在供應端、消費端都遭到衝擊,且擴及全球,因此要瞭解產業變革及新的商業模式,必先從供應端及需求端來討論。
加深全球化布局 加速數位轉型
供應端層面,二○二○年三月,中國大陸封街、封城,一度造成產業鏈斷鏈,各國紛紛警覺不能再以中國為單一生產基地,開始尋求第二、第三生產基地以求彈性應變,有一派學者認為,供應鏈會呈現區域化發展,蘇孟宗則提出「強韌企業」的概念,認為COVID-19將會加深企業全球化的布局。
「強韌企業」的概念是,不論遇到任何天災人禍疫情,營運和供應鏈都不能受到影響,因此,能不能做到全球化布局以彈性應對,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新的機會。
他舉手機廠NOKIA為例,過去NOKIA的生產基地僅在台灣北中南各地,SARS爆發以後,NOKIA以分散製造、管控風險的最高原則,下令在中國大陸北京、廣州增設新廠,然而這一次COVID-19疫情嚴峻,中國、歐洲皆封城,加速NOKIA分散製造在全球布局。
蘇孟宗提醒,不管有沒有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現在已不是由單一國家生產而供應全球市場的局面,而對於無法在各地設廠的中小企業,必須想辦法跟他國在地廠商策略聯盟,或有在各地設廠的供應鏈合作,才能保有產業鏈中的訂單,逼著中小企業走上全球化布局,無法單打獨鬥。
人才磁吸 虛實同步 零距離創新 是危機也是轉機
在消費端方面則是因遠距工作而帶來新的商業模式。為減少群聚感染,歐美各大型企業如FB、Google實施在家工作,對大型企業或有國際分公司的企業來說,遠距工作成為新常態,台灣中小企業若未能跟上數位轉型,將會在遠距商機吃上悶虧。
第一,人才的磁吸效應:過去要到國外工作,要考慮到簽證、家人意願、飛過去的時程等等,現在遠距帶來新的工作模式,台灣的高階人才不用飛到美國,透過遠端視訊,在台灣即可為國外企業工作,產生人才的磁吸效應,對台灣來說,是危機也是契機,台灣亦可掌握遠距的工作模式,吸引國外專才為台灣企業工作。
第二,實體與虛擬同步:疫情加深線上線下的整合應用,像是觀光、會展產業,除了實體展之外,也會利用YouTube直播服務國外的客戶,疫情過後,實境和虛擬、線上和線下整合仍會持續進行。虛擬平台可擴大實境的商機,譬如,賞鳥團一次只能帶二十個人參觀,透過AR、VR直播,可同時帶領上千上百人進行導覽,周邊的商品亦可利用網路下單衝高營收。
第三,零距離創新:零接觸經濟帶來零距離創新。因無法近距離接觸,透過自動化、智慧化或雲端而產生零距離的作業創新,如遠距教學進行實驗課,藉由AR、VR及遠端Sensor可體會燒杯、實驗器材的觸感。
另外,工廠散布世界各地,自動化機台透過AR、VR等視訊,結合在地人員進行遠端維修,減少時間及交通成本,過去以價格、精度帶動銷量,未來如何讓遠距變實境,是機台設備發展的重點。
半導體上下游持續成長
半導體產業:延續去年的熱度,今年半導體產業是最大的亮點,是重中之重,AIoT與5G換機潮會帶動更多IC設計和半導體新產品問世,是十年難得一見的大好機會。上下游產業包括晶圓代工、封測、IC設計,今年還是會持續成長。這幾年中國大陸IC設計超過台灣,由於國際信任度不足,台廠IC設計仍握有優勢。晶圓代工如台積電技術領先全球,美中科技戰技術分流對台廠有加分效果。
5G及通訊產業:手機市場已經飽和,車輛是繼手機以外,5G應用最大的載具。車輛的商機分為機械零組件、整車、車輛電子三部分,台灣在三者之中,唯有車輛電子還在持續成長,其餘兩者都呈現衰退現象,因此,不管是舊式車輛電子、電動車,或是未來自駕車電子系統零組件,都是台灣的機會。
蘇孟宗指出,台灣的優勢是打破傳統車商封閉的供應鏈,Apple、Google、Amazon等大廠本來就是台灣的客戶,這些大廠全力發展自駕車,台灣自然有切入其供應鏈的優勢。
台灣切入國際大廠自駕車供應鏈
除手機、車輛之外,工廠端的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應用)亦是5G應用的場域,資料經濟崛起,工廠不得不用5G設備,未來可能會有專網出現,如台積電資料二十四小時傳輸,對雲端、伺服器的5G需求量大,是準內需市場。
生技產業:因疫情而使生技產業加倍成長,集中在疫苗研發的部分,個人預防性的領域,像是精準醫療、養生、保健食品只會稍微加快,並非倍數成長,未來口罩、呼吸器會因為疫苗施打而降溫,整體來說,因為大家開始注重防疫、健康管理,精準醫療中長期仍看好。
工具機、機械產業:疫情重創機械業,去年基期較低,今年工具機產業應有不錯成長,加上中美科技戰,製造業在地化的觀念盛行,有很多國家會有新建工廠,帶動機台設備需求,尤其是歐美失業率高,都盼望製造業回流本地提供就業機會,機械業在疫後市場並不悲觀。
台灣工具機產業面對中國、韓國競爭,中國部分可增加遠端監控及AIoT拉開差異化,擺脫過去拚價格的窘境,面對韓國則因產品同質性太高,仍是一場硬仗要打。蘇孟宗認為,目前半導體機台設備多自國外進口,建議政府及業者進行產業升級,往高階精密發展,將設備觸角延伸到半導體產業,爭取台廠訂單會更有機會。
綠能產業:台灣的綠能產業,包含風電及太陽能,以技術層面來說,高端比不上歐美、低階拚不過中國大陸,發展略為保守,所幸政府訂出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的目標,逼著台灣朝非核家園前進,目前台電已推動再生能源與電網升級,不會只單單看風電及太陽能發電量與躉購費率,電網的系統整合是一塊很大的商機。
電網升級系統整合商機
蘇孟宗認為,歐洲因實施碳中和及零排放,系統發展較早,台廠可搭配歐洲的系統提升技術層次,再以台灣電網為實驗場域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如儲能系統如何跟電網結合,或充電樁與便利商店、加油站合作,實現便利的充電環境。
零售服務業:零接觸的生活模式會加速無人商店快速成長,蘇孟宗說,台灣的無人商店發展模式跟國外不同,國外的無人商店強調防偷防搶,系統不會跟人對話,在台灣,如此冷冰冰的無人商店會輸給有溫度的店員服務,因此,零售服務業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善用AI、人機協同提供有溫度的服務,如誠品書店以數位及文化帶動購書風潮。
他強調,台灣的製造業、服務業都要跟外來的廠商競爭,更何況服務業出口較少,中小企業更要善用AI及數據分析找市場及營銷模式,這一方面,工研院已與經濟部合作加強開發雲世代軟體工具,有些新創公司也開發出相對應的APP協助廠商快速數位轉型。
蘇孟宗
現任: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
學歷:美國柏克萊大學電機與電腦學士
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商學院工商管理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子雙碩士
經歷:工研院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主任
德國羅蘭貝格諮詢管理顧問(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中國大陸分公司執行總監
美國波士頓企管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經理
台灣致伸科技手機產品事業部資深協理
美國摩托羅拉(Motorola)半導體部門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