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C產業從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晶圓代工,至下游的封裝測試,垂直專業分工精細,使業者能將資源集中發展出其領域的專長技術能力,以及對市場變動的適應能力,台灣IC產業因而無論在生產效率上或成本控制上皆具無可匹敵的競爭力。但是,台灣在IC最重要的關鍵原料──矽晶圓的發展上,雖有中美晶、合晶的等矽晶圓廠商,逐漸嶄露頭角,但在技術上仍較國際大廠遜色,且產品為非主流的6吋矽晶圓,因此,台灣廠商對主流的8吋矽晶圓及12吋矽晶圓的需求,仍需仰賴國外廠商。
#@1@#由台塑與日本小松合資,成立於1995年的台灣小松,在歷經虧損連連,讓董事長王永慶無奈搖頭的慘澹經營歲月後,終於,在得到母公司日本小松的首肯,下放權利後,台灣小松靠著擁有台灣少數具備長晶、切片、研磨、拋光與清洗一貫製程技術能力,開發出8吋矽晶圓產品,品質受肯定,獲台積電、聯電、南科等大廠採用,終於在2002年扭轉頹勢,由虧為盈;近日,台灣小松已轉興櫃,股權結構集中,日本小松持股50.5%是最大股東,台塑直接持股約30%,而集團內的亞太投資則占了17.6%。
#@1@#台灣小松的矽晶圓技術更上一層樓。今年7月順利拉出台灣第1根12吋長晶,成為國內唯一能提供提供12吋晶圓長晶和後段加工的業者,產品已送交客戶認證中;台灣在IC上游材料技術上,出現了重大突破!台灣IC產業鏈將更加緊密。台塑集團也將因同時擁有上游台灣小松的12吋矽晶圓廠,中游DRAM代工的華亞科技的12吋DRAM廠,以及下游封裝測試的福懋科技的12吋封裝測試廠,而成為國內IC業界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廠商。目前全球每月的8吋矽晶圓需求為590萬片,其中,國內所占比重為13.56%,台灣小松8吋矽晶圓月產能為31萬片,全球市占率達5.25%,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此外,由於國內包括台積電、聯電、力晶、華亞科、茂德等業者積極建置12吋晶圓廠,使得台灣成為全球12吋晶圓廠最集中的地方,目前全球12吋的矽晶圓為100萬片,其中,國內需求為30萬,所占比重高達30%,國內市場的商機龐大。台灣小松12吋矽晶圓技術逐漸成熟,看好12吋晶圓將成為市場主流,去年斥資72億元興建台灣第1座12吋矽晶圓一貫化生產工廠,提供台積電、華亞等晶圓代工廠商使用,預定將於今年11月底完工投產,初期規劃月產能5萬片,而第2期擴建工程將耗資147億元,預定於2007年7月完工投產,屆時月產能將可倍增至每月10萬片,全球市占率將達10%。
#@1@#矽晶圓除了可用在IC產業外,也可應用在太陽能產業上,近2年在IC產業與太陽能的強大需求拉動下,多晶矽(Polysilicon)缺貨問題至今仍無法解決,過去必須花錢丟棄的「下腳料」矽晶圓,如今卻成為太陽能電池產業搶手原料,今年在矽晶圓報價季季調漲下,包括台灣小松在內的業者的獲利能力,皆大幅提升,但短線已稍嫌過熱,拉回至200元以下可逢低承接,中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