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總是在我們還來不及反應時,已被定調。誰定了它的調呢?就是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了教育制度、社會機制及價值…,我們活在這個系統裡,不知不覺循著它給予的規範前進。學校裡,大家可以為了分數、名次,爭得你死我活。進入職場,也難見不一樣的人生價值;在工作場域中,它的遊戲規則,就是服從主管、老闆,建立對公司的忠誠度;一路追求高位、高薪;過程中,也少不了左踢右推,藉此甩開競爭對手;直到退休,一名上班族才從職場謝幕。
#@1@#被系統定調的人生,彷彿是一套老劇本,設計的角色無異,只是,爭取演出的人不同罷了。但是,問題來了。當失業潮席捲全球,在現實的壓力下,老闆們難以再信守承諾,員工的忠誠度無從著力;到此為止,勞資雙方也已無所謂「背叛」問題,工作的意義可能僅存賺錢而已。
#@1@#當工作的目的真的簡化到只剩下賺錢時,它的可取代性就非常高。本期《理財周刊》的封面主題「我敢失業」,談的是二十一世紀不可或缺的能力──理財。我們主張:當工作只是為了賺取一分薪水,那麼,理財能力的建立,幾乎可以完全取代它。35歲左右的讀者,更應該可以深切感受它的意涵。因為,35歲以後,待業周期拉長。35歲的人,可能於瞬間丟了飯碗;但是,往後漫長的歲月裡,卻不容易再找到一分讓自己滿意的工作。在由本刊資深記者許立佳策畫製作的封面主題中,潘鐘、廖學茂都曾經歷如此的際遇。結果,當工作背叛了他們,理財能力卻可使他們不被社會遺棄;內文裡,有完整的案例分析及專家建言。股票,是國人最普遍的投資行為;所以,建構理財能力時,它必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這一期的《解讀智庫》,要為投資人追蹤外資、投信、自營商三大法人的最新買股動向;從中,無論是保守、積極的投資人,都可以找到好標的。投資看未來。台灣的投資人,若能洞悉10年後的經濟、社會、產業光景,將成為最大的贏家。《特別企畫》「台灣關鍵十年」是由2100位菁英、50位專家,為你描繪台灣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