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政大EMBA科管組的學員到京都畢業旅行,一個早晨帶大家去最有京都風的寺町通閒晃。經過村上開新堂(成立於明治37年,即1904年),店還沒開,未能買到「好事福盧」橘皮果凍。再走兩步,經過紙司柿本來到一保堂。做IC設計的學員Wings驚奇地發現附設的「嘉木」茶室印製有調泡玉露、抹茶、煎茶等沖泡各種茶品的精確開水溫度與程序的表單。這令我想到,有一回,我準備了紫藤廬的太和普洱、曉芳鵝黃小壺及對杯,要送給京都大學末松教授夫婦,被問到要用幾度水溫沖泡,一時愣住卻答不出來。不少同行工程師,看到日人連泡茶這等生活小節都講究流程與參數的精準度,也更能體會他們的日本同行,專注恭謹的職人藝匠風格是其來有自的。
#@1@#一保堂的茶精原料來自洛南的宇治,而宇治茶園又傳自京都西北郊高雄尾高山寺石水院前的「日本最古茶園」。大夥聊起台灣茶葉的品質及深厚韻味,絕不輸日本茶。而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還構不上有文化的咖啡,但連鎖店卻開遍全球。
#@1@#美國的「星巴克」、法國的「葡萄酒」,這些賣「感覺」的「農企業」能夠成長為全球化成功品牌,在土壤栽種、釀造精製流程、氣味嗅覺分類等產業鏈階段,每一活動都累積了深厚的外顯與內隱知識技能。而他們更將這個深厚的知識技能加以資本化成生產工具,成為一種精密的技術系統,可以不仰賴需長期涵養工藝深度的藝匠職人級技師,只以普通員工(甚或兼職時薪人員)操作這些蘊含「凝固化」知識/技能參數的機器設備,就可以大量生產具有溫潤手工質感的產品,獲得市場金字塔中上階、要求質感而願意為之付出溢價客人的青睞。星巴克大量運用義大利人所發明的泡咖啡機器,調製各種較具質感咖啡商品,全球每杯賣近3塊美金。但台灣的茶產業達人們,大概不會相信,也不認同泡茶程序的「設備化」發展吧?像日本的7-Eleven,也強調「鮮度優於生產力」,也就是與消費者間的溫暖HumanTouch要優先於大量生產、規模經濟的製造理性。所以供應其鮮食商品的工廠是290間,零星分布日本各地。這種小型零散供應鏈配置,以規模經濟的製造理性而言,絕對稱不上是理想狀態。但是集中量產的製造成本優勢,卻因送達分店運籌時間長,對顧客而言鮮度就會降低,所以還是寧取分散生產。在290間鮮食供應工廠中,專屬便當工廠約80間。為了要做出「炭火燒烤豬肉蓋飯」便當所用的豬肉,而且要能讓兼職員工在1小時內,燒烤5、6百個便當所需之5、60公斤肉品。這樣的機器設備,公司花了3年時間才開發出來。炭火燒烤的表面烤得均勻,裡面嫩,有種獨特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脂油滴落到炭火時,白煙冒起,肉片上才會有股炭火燒烤的香味。炭烤溫度要保持3百度左右的恆溫,火候控制要精準,炭煙的香氣要順利附著,在在都是艱困的工程設計挑戰。而在推出第1年就賣出1800萬份的人氣,可知,將創造「質感」商品的製程工業化,過程雖然痛苦,果實卻是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