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下最嚴峻的挑戰,就是經濟結構的變革。」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暨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直指台灣面對未來「關鍵十年」,已無法繼續倚賴現在的經濟模式,「台灣企業一向以代工為主,施振榮稱其為『老二主義』,但如今台灣在世界經濟版塊中,已失去代工的優勢,非得自創品牌不可了!」陳添枝再補充道。代工是後進國家發展經濟的必經進程。陳添枝認為,台灣企業的優點在於學習速度很快,台灣精選先進國家所研發具前景的新興產品,立刻追隨並大量生產,例如電視、電腦、LCD(液晶電視)等,加上台灣製的產品品質穩定、價格低廉,因此代工風險低、利潤穩定,「不過不是自己的品牌,賺的錢不會比研發產品的先進國家來得高。」陳添枝直指台灣企業與台灣產業的關鍵瓶頸。
#@1@#「現在世界最好的產品,像是PS3、iPod,通常不會讓台灣廠商代工,台灣廠商如果得到訂單,原因都是這些廠商在中國擁有生產線。」陳添枝分析由於台灣生產線的數量無法比中國大、成本無法比中國便宜,因此代工機會多為中國所搶奪,而且產品的市場周期愈來愈短,台灣確保國際競爭力的唯一方法,便是打破過去的經濟模式,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台灣國家不大,國內市場對一個國際型產品而言,可說微不足道,不像美國、日本國內的市場相當大。」陳添枝指出小國最佳的商業策略便是自創品牌,以開放的環境引進國際資源為我所用,以品牌作為獲利的槓桿,不過台灣無法在所有領域都領先,但起碼要幾個「像樣的品牌」,有主導全球市場的力量。
#@1@#「沒有品牌,就算技術再怎麼厲害,也沒有用。」陳添枝以在全球紅透半邊天的iPod為例,台灣不少科技廠商都具備同等的技術,但即便更早生產出一樣的產品,也無法像蘋果電腦般能將iPod行銷至全球,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可是,在沒有品牌的背後,台灣最大的關鍵危機在於人才。「現在,台灣的人才已經不夠用了。」陳添枝特別強調了「現在」,台灣不可能只靠教育、訓練等傳統的長期方式來培養本土人才,而必須開放心態,創造一個可吸引一流國際人才的環境。陳添枝認為,台灣的法規、技術標準、交易平台及硬體建設都已具國際水準,「但只有語言環境,問題比較大。」陳添枝比較的是鄰近的香港和新加坡,他甚至建議,台灣應以英文為第二官方語言,每分文件都須有英文的版本,更根本的做法是像香港、新加坡建立起中文、英文的雙軌教育體系,讓中文學校以英文為第二語言,英文學校則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以創造真正能與國際互通的環境。另外,陳添枝再提出一個台灣須在心態上突破的是,台灣的學校要收納更多的外籍學生,讓在這些學生在畢業後不必一定要留在台灣工作,但卻可以成為台灣企業派駐在美國、歐洲的國際尖兵。
#@1@#其實,台灣還有一批人才,那就是「知識濃度」最高的學術與研究智庫,但他們的力量沒能發揮,而原因也在於心態未突破。陳添枝表示,台灣的學術組織有2大體系,一是與產業無關的中研院與眾多大學,其中不少學者認為與產業結合有點「髒」;其二則是與產業結合較密切的工研院,也是台灣創新體系的火車頭,企業建立品牌的後盾。「台灣博士生、教師常做跟在先進國家後頭的二流研究,以能快速應付升等或績效考量。」陳添枝不以為然地說,而他甚至嚴厲地表示,若做不出一流研究,還不如去做三流、但對社會有貢獻的研究,「就像與其一再去探討閃電發生的原因,不如替房子找到確實可以抓漏的方法。」雖然陳添枝的批評,聽在學術界耳裡不甚舒服,但這不正就是學術界也必須體認和突破之處。當台灣學術界不斷呼籲產業界要致力研發時,學術界自己也該更投入與產業結合,只有產學兩界充分融通,台灣的創新體系才能更健全,在未來的關鍵10年裡也才能創造出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