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股權大舉進軍台灣下,多家上市櫃企業因「併購」題材上身,股價突然變得活跳跳;不過,卻也有幾家公司,或因業務太過龐雜、或因品牌與代工業務的衝突,反而在緊鑼密鼓的規畫分家事宜。其中,最為市場期待「分家」的代表就是華碩與威盛。多位外資法人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兩家公司分家勢在必行,況且現在來看,分家的腳步都嫌慢了。」不過,同樣被指名要分家,但華碩與威盛面臨的難題不同。以華碩而言,從零組件主機板(MB)起家,而後跨入系統產品筆記型電腦(NB),在NB上華碩除了爭取代工訂單外,也積極布局自有品牌,正式與代工客戶與零組件客戶競爭,從過去宏碁品牌與代工的矛盾教訓,華碩為了快速發展,因此有不得不分家的壓力,公司訂出將在2008年正式分家的計畫。至於威盛,2003年晶片組市占率在發生與英特爾專利權爭議後驟降,而在與英特爾的晶片組專利權談判結束後,這3年來靠著英特爾晶片組前端匯流排(FSB)的授權,威盛因而仍可在市場上銷售P4平台晶片組。不過隨著威盛在處理器(CPU)事業的發展,逐漸又與英特爾相互競爭,為了持續取得FSB授權,分家也是不得不作的決定。而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就會看到威盛進行分家。
#@1@#華碩雖然以「銀豹策略」投入NB產業,但是檢示這幾年來華碩NB發展,其實在代工部分一直表現都不如預期。就以代工客戶來看,IBM、Dell等前5大品牌業者下給華碩的訂單非常有限,顯示品牌業者對華碩的同時經營代工與自有品牌的顧忌。因而,華碩只能承接新力或蘋果部分以消費性市場為主的NB代工。但2006年新力原本下給華碩的訂單,遭到鴻海搶奪,所幸華碩代工蘋果的MacBook熱賣,才讓華碩代工業務勉強達250萬台的目標。這情形正是宏碁與緯創分家前的「痛苦」,分家前宏碁的代工客戶,勉強只有IBM一家一線大廠肯下單,之後遂展開了眾所矚目的分家決定。如今看到曾也是「宏碁自家人」的施崇棠將重蹈宏碁覆轍,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因而在日前公開建議華碩分家,若不分家,華碩與宏碁在全球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而分家除了在解除與代工客戶競爭的矛盾外,也在於品牌與代工所需的核心能力完全不同。例如,代工廠與品牌廠看待「研發」的角度就有很大差別,品牌廠需要瞭解的是一些新技術的應用面、市場面,而代工廠就是不斷在生產面上改善流程速度與成本。而從宏碁分家後,品牌的宏碁與代工的緯創業績都呈現大幅成長來看,在未來分工越趨精細的產業環境中,這種專注核心能力的分家模式,勢必成為一種趨勢。「品牌、代工分離水平分工、虛擬垂直整合將是未來產業顯學。」施振榮說。喊分家
#@1@#事實上,華碩自己也體驗到不分家的問題與競爭壓力。因而,在2006年宣布將在2008年完成分家,立刻得到一線大廠的「認同」,像戴爾(Dell)就馬上下訂單,並已在去年第4季開始出貨。近來,則再傳出從仁寶手中接獲東芝(TOSHIBA)百萬台訂單的消息,加上華碩自有品牌、既有客戶蘋果MacBook的代工訂單,華碩負責NB代工的威碩,今年代工量可望超越900萬台,追上英業達正式躋身一線NB代工廠規模。而分析師觀察,如果華碩NB代工能成功拿下一線廠訂單,全球市占率從好不容易爬到的第9名再躍升,則華碩的代工部門可望「自食其力」,則分家之路會走得更加順利。一般預估,華碩今年自有品牌仍將成長逾4成,向450萬台挑戰,華碩自有品牌也開始與其他代工廠接觸,華碩會不會在分家前就提前釋出代工訂單,可以當作是華碩分家下一步的關鍵。至於威盛,在傳出與宏碁達電將聯手開發超級行動電腦(UMPC)後,被視為威盛在X86架構下發展CPU的最大成就,也帶動其他如華碩等廠商在UMPC上可能採用威盛CPU。一時之間,威盛的低耗電CPU儼然成為UMPC市場上最熱門的產品,但卻也與CPU大廠英特爾的競爭更加檯面化。因此日前傳出,英特爾欲以FSB授權作為要脅,要求威盛在分家上做出決定。而威盛也隨即做出回應,宣布了公司重組,將現有產品線簡化分為3大事業部,包括CPU平台、系統平台和多媒體相關事業群(MCE),由總經理陳文琦親自督軍CPU平台,資深副總林子牧、產品行銷副總林哲偉擔任事業部總經理。業內人士指出,這是為了今年分家而作的準備。
#@1@#而產業分析師認為,未來威盛將以CPU事業發展作為主體,目前仍占營收達6成的晶片組事業,最快將在今年上半年分割出去。原先計畫是希望如精英、華擎等以生產低階主機板為主的廠商能夠投資接手,但是由於低階晶片組是買方市場,華擎和精英均表示,誰便宜就買誰的晶片組。因此對投資威盛分割的晶片組公司意願均不高,但是市場傳威盛將透過間接方式,以王雪紅家族承接方式,完成分家工作。不過,雖然威盛做出組織調整,但是重量級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仍不滿意地指出,威盛光是組織重整還不夠。陸行之強調,1百美元NB計畫是威盛搶攻市占率的好時機,所以,威盛應該做好資源配置,免得顧此失彼,因為產業競爭十分激烈,低價環境將持續傷害威盛的獲利。而或許基於此看法,陸行之對威盛重申「賣出」評等。看來,威盛必須在分家這件事上做得更多一點,才有可能獲得投資法人的信任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