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在消費者狂熱追求CPU速度提升時,主機板產業是其中受惠最大的產業,包括華碩、技嘉、微星等,是市場上消費者購買主機板的首選。1997年華碩股價更因此飆上890元而成為股王。而其他的競爭者,如技嘉、微星等則是緊追在後。但在PC市場日漸成熟、規模也飽和後,產業成長趨緩,新興的資訊與家電產品取而代之。因而對電腦周邊零組件產業來說,在消費者不再持續汰換舊電腦的情況之下,過去幾個年頭並不好過。但今年,PC產業卻難得地出現生機。
#@1@#為PC業帶來生機的是隻名叫Vista(微軟開發的電腦新作業系統)的春燕,雖然有人質疑地認為,Vista只是一隻會叫的鴨子,無法為PC產業帶來任何實質上的益處。但從科技股在2007年一開盤就起漲、外資大倡Vista概念題材,顯然市場傾向相信Vista是春燕的說法。再者,距微軟推出XP之後,已有好幾年的時間,未再推出新的視窗系統,因而消費者對於新視窗系統,頗有躍躍一試的心理需求。而對於使用Vista系統所需要的電腦配備,微軟表示,在記憶體(DRAM)方面,若採用家用入門版則至少需要 512MB,家用進階版為最少要1GB。但根據幾個專業的測試網站測試的結果來看,大多是建議可加裝至 2GB左右,這個容量與過去Windows XP的最低需求256MB差距了2倍以上。除了對於DRAM的影響之外,在無線網路、CPU、多媒體等都有新一代規格的制定。這些新規格的應用,可望為PC產業帶來另一波不同於以往的換機潮。而由於微星,既可在主機板產品方面受惠,舉凡在NB、顯示卡以及其他各項OEM/ODM的周邊產品,也都可望受到Vista的正面影響。
#@1@#有了基本面長線的利多支持,在2006年11月底時,微星的股價也悄悄起漲,從原本的水餃股慢慢進階成雞蛋股,再進而到現在的泡麵一族(約當25元的泡麵)。在這段股價上漲過程當中,外資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推手。而外資何以在此時布局微星?以外資的角度來看,在挑選一檔股票之前,會對該項產業做縝密的了解之外,還會從該公司財務以及營收做最精密的研判。一般來說,外資通常會買進的個股有3種,一是該產業的龍頭股,二為影響大盤的權值股,三就必須是具有潛力的轉機股。而以微星的情況來判斷,符合上述第3種情況。除了外資是使微星股價脫胎換骨的重要推手,在股價成為泡麵的同時,技術面的底部也在此時成形。在2006年11月底時,股價已打了將近2年的大底,而此期間,在外資的大買之下,股價出現價量齊揚上攻,突破大底頸線,並且在頸線之上量縮整理,因而以目前的股價來看,仍算健康,籌碼也是相當的乾淨。相信未來在頸線未跌破之前,籌碼整理過後,依技術面來推估滿足點,微星的股價很有機會上看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