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股市2006年度高達130%的極速飆漲行情後,中國股市是否已經出現「泡沫化」現象,迅速成為各大投資機構及國際財經媒體關心的焦點話題。目前上海A股高達40至50倍的高本益比,讓許多投資人不得不回想起中國股市2001年高達60倍的本益比,及股價在隨後7個月內崩跌37%的痛苦回憶,加以隨之而來長達4年的空頭行情,歷史經驗讓人不得不對當下中國股市懷抱戒慎恐懼之心。
#@1@#中國政府雖然尚未針對本波股市熱潮採取措施,然而近期上海、深圳綜合指數卻在官員公開發表股市泡沫正在形成說法後呈現重挫,重挫主因在於該保守談話被解讀為即將開始冷卻股市訊號。深圳綜合指數當日下跌幅度7.62%,甚至創下1997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所幸經濟成長率仍可望維持10%的高檔水準,加以企業獲利成長,將促2007年預估本益比下修至25倍,基本面現況遠較2001年健康。然而中國地區仍在經濟成長速度過快、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過高,以及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三大背景之下,已符合官方採取「宏觀調控」要件,加以中國央行已自2006年7月起,進行4次調升存款準備率(表1)動作加以微控,累計調幅達到2.0%,存款準備率亦已自7.5%調升至9.5%,透過貨幣乘數收縮資金比率達21%,即使尚未進行「宏觀調控」,亦無法排除股市可能因為微控資金緊縮而出現回檔。所謂「宏觀調控」,是指市場價格自動調節機制仍未臻於完美,要素市場(指的是生產原料、資本,以及勞力等生產要素)或產品市場在運作一段時間後即會面臨失衡,整體經濟將出現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
#@1@#此時,中國政府為壓制國有經濟過度投資及重覆建設造成的景氣過熱現象,即透過政府政策介入市場,進行總體經濟「宏觀調控」,並進一步促使經濟再度回到均衡狀態,而2007年則是處在可能進行「緊縮型」調控動作的總體環境。中國政府自1978年以來曾經6度進行「宏觀調控」(表2),其中包括5次「緊縮型」及1次「擴張型」調控動作,除制定諸多實際調控限制外,調整存款準備率亦成為官方調控資金收放的主要工具。就實施時間點來看,「緊縮型」調控分別落在1979至1981年、1985至1986年、1989至1990年、1993下半年至1996年及2003下半年至2004年;至於「擴張型」調控時間點則落在1998至2002年。
#@1@#觀察中國政府於2003下半年啟動的第六次「宏觀調控」,配合中國央行的存款準備率調整動作,可以發現過熱的經濟在調控動作開始之初效用並不高(表3),股市在調控動作展開後6個月仍持續上漲0.74%,由於緊縮政策效用通常需要時間發酵,「宏觀調控」展開後第7至12個月、第13至18個月、第19至24個月的股市變動分別為- 6.54%、- 9.48%、- 14.65%,直到第25至30個月方轉為正報酬。然而,倘若進一步計算「宏觀調控」展開後第25個月起的6個月、12個月、18個月股市的累計變動,變動幅度分別可達+ 7.41%、+ 54.70%、+ 147.51%,可以得知「宏觀調控」引導的經濟、股市走低,僅是延緩先前過熱經濟發生的時間點,在調控效果發酵告一段落後,經濟、股市仍將走回調控前的道路,反映速度亦將加速,顯見「宏觀調控」反而創造股市中長線極佳投資時點。由於中國政府目前並未正式進行「宏觀調控」動作,加以2008距離北京奧運開幕時程僅剩1.5年,預期中國官方可能僅會透過調升存款準備率動作針對北京、上海房市進行微控,如此對股市影響期間亦將較正式「宏觀調控」期間大幅縮短。經由先前調控的股市經驗,
#@1@#中國央行貨幣緊縮政策動作早自2006年7月即漸次展開,加以貨幣政策實施與效果發酵時間約遞延6個月,預期緊縮效果將自2007年元月中旬起逐步發酵,緊縮效果影響期間則預估將延續3至6個月。正如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所言,中國股市短期或已出現過熱現象,君不見1987至1989年間飆漲10倍的台灣股市,3年內亦2度出現50%的大幅回檔,由於中國經濟展望仍相當樂觀,人為調控造成股市回檔,將創造極佳介入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