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戰逐漸接近高潮,參與選舉的各個政黨及其候選人最怕的,就是選民開始算總帳。選戰中已被奉為經典的一句名言:「你覺得今天比4年前過得好嗎?」幫雷根一舉擊潰政績不佳的對手。今天台灣愈來愈不滿的選民當然也會被質問:「政權輪替6年來你過得更好嗎?」台灣的600萬勞工立刻會回應:不好,因為6年來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飛躍成長,台灣經濟則欲振乏力,更糟糕的是,6年來勞工的實質薪資幾乎沒有上升。直覺上勞工薪資不升,正是經濟成長停滯的直接後果。然而6年之間台灣的實質GDP成長率平均還有3.81%,勞工實質薪資的上升連其1/3都不到。這又做何解釋?勞委會官員立刻將矛頭指向雇主,他們不讓勞工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但更多學者專家則指出,是產業大量外移,太多工作機會流失,薪資自然漲不起來。我們不敢人云亦云,責備台灣的雇主不如其他國家。其實可能正好相反,半世紀來中小企業雇主員工不分彼此一同打拚,台灣的雇主只會比他國更好。因此,工作機會外流顯然有更大的影響力。如果元兇正是工作機會外流,又該怎麼改善?這是一個困擾台灣10餘年的棘手問題。對那些不明實情、欠缺能力的政客與盲從民眾而言,解決之道再簡單不過:台灣企業、資金、工作機會既然流失的主要對象是中國大陸,就要竭盡全力將這一個通路封堵起來,對想要西向發展的企業百般刁難、極力羞辱,人人望而生畏,工作機會就不再外移,至少外移的速度會大為減緩。這樣的思路並不自政權輪替、民進黨執政始;早在李前總統祭出「戒急用忍」的撒手金間(造字)時,已經成為政府的首要政策。但10年以來,封堵愈密、刁難日增、羞辱日甚,企業西向的腳步反而愈急,甚至連遠從歐美來台投資的外國企業也紛紛撤離,流失更多工作機會。說穿了,這10年以來被奉為圭臬、努力奉行的政策,正是產業大量外移、經濟停滯不前、薪資6年不升的罪魁禍首。即使沒有讀過經濟學的外行人都知道,一旦放棄自己的優勢、毀去自身的利基,怎會有光明的前途?半世紀來,台灣之所以可在逆勢中成長,創出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絕不因為我們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不必仰賴全球市場,關起門來自給自足而致。完全相反,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台灣,正是選對了時機,利用歐、日先進國家對廉價勞工的強大需求,以國際貿易、資源互通,發揮了最大優勢,成就了傲人的佳績。今天的台灣,比過去擁有更多跨國貿易人才,據有足以掌控中國大陸吞吐咽喉的地理位置,比任何國家更擅於運用大陸高速成長釋放出的動力;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更需要以全球市場為命脈,資源流動為活泉,以最高度的開放與靈活來發揮台灣的優勢、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正因為10年來政府反其道而行、阻斷命脈、堵塞活泉,才使得近人惡而遠人離,企業出走、資金失血、工作機會流失,薪資停滯不漲。掌握600萬選票的勞工,可要認清真相,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