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還會不會來漢諾威?」這是在今年漢諾威電子展(CeBIT)上廠商間打招呼的開場白。由於網路的普及,以及台灣廠商在歐洲乃至全球據點布建完整,CeBIT雖然號稱全球最大電子展,但是對廠商的意義已經大減;過去,郭台銘、施崇棠等大老現身CeBIT的身影已經不再,現在,這個場子多半只有歐洲區域經理人出席。繼去年的明基、大同之後,今年又有威盛、國碩等廠商告別這項國際大展。「要嘛就不展,在CeBIT還不能縮小規模,一旦規模縮小,其他客戶還擔心公司是不是發生變化。」華碩歐洲總經理陳彥政如是說,因此華碩正在評估明年參展的可能,陳彥政說,「扣除攤位租金、裝潢不算,這次華碩出動了14人,機票、食宿加上出差津貼,每個人成本將近20萬元,單是人事成本就快要300萬元。」
#@1@#不過除了成本考量,廠商不願參加CeBIT的原因出在參觀者。過去,CeBIT展上主要是以歐洲、中東等地買家為主,廠商可以直接和客戶接觸,甚至當場談定訂單的也不在少數;可是,根據統計,現在參觀人潮中,80%以上是當地民眾,而除非是經營自有品牌的業者還可以收到宣傳效益,一些代工、零組件業者大有不知為何而展的感覺。
#@1@#過去被參加CeBIT的廠商津津樂道的慕尼黑酒館,過去廠商參展總愛帶著客戶來到這暢飲啤酒、大啖豬腳;現在,也由過去一位難求的盛況,換成根本不需要訂位了。不過,雖然台灣廠商參展人數減少,今年台灣參展家數仍然是以超過600家連續第7年蟬聯CeBIT最大參展國;只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陸廠商中也有約400餘家緊追在後,業者認為,如果台灣業者持續減少,大陸參展家數可能在明年就可以與台灣等量齊觀了。台灣業者表示,這幾年從各大展覽都可以看出,台灣與大陸我消彼長的態勢;現場的氣氛也可顯現:大陸廠商參展活力旺盛,好像20年前的台灣廠商,充滿鬥志;而台灣廠商或許是因為全球布局成熟,單從戰鬥力來看,現在是遠不如大陸業者了。由於這幾年CeBIT面臨參展廠商家數與參觀人數同步衰退的窘狀,CeBIT也正積極尋求創新之道。根據主辦單位透露,明年預計展期將由現在的7天減少為6天,而展館部分設計也將做調整,可能將朝這幾年盛行的消費性電子領域靠攏。只是,多數業者認為,CeBIT衰退是結構性的問題,不只是台灣廠商陸續退出展覽,手機大廠NOKIA、家電廠SONY等更是在幾年前就不再參加CeBIT;如果,只是以縮短展期或是朝消費性電子靠攏等方式,其實誘因不大;CeBIT要努力的應是增加有實力買家與參展廠商互動,主動為參展業者製造實際商機,可能才是較為實際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