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迅速致富」以及「喜歡消費」,這是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對於當今大學生的觀察心得。本身專長就是財務管理,又已在學校任教10餘年,所接觸過的學生不知凡幾;不過,談到所謂的「理財教育」,雖然已經出版過2本叫好又叫座的理財書籍,但周行一還是搖搖頭說「仍需努力啊」,到底在理財專家的眼中,現今學生族群的理財觀出現了哪些問題?
#@1@#「現在的大學生通常健康,接受完整教育,因為出國機會更多、閱歷相對豐富,使得他們大致上都非常的有自信,也更積極;而他們所接觸到的理財工具與理財資訊也比我們那個年代要多,使得他們會比我們更想要去理財。」周行一勾勒出目前的大學生面貌。但他話鋒一轉,指出也許是因為坊間太多書籍告訴人如何因為理財而賺了錢,讓不少人誤以為「理財投資可以快速致富」,在這些自信、積極的大學生身上,常常能發現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上所謂的「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理財工具不外乎儲蓄、股票、基金,以及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課堂上,偶爾周行一會問問班上同學「你們有沒有開戶?」以大學部一班約有6、70個人左右來說,真的有開戶、買賣股票的比例其實不高,一班頂多1、2個人而已。但縱使如此,還是會有同學趁課餘時間跑來問他「我爸最近買了某一檔股票,好像被套牢了,該怎麼辦?」遇到這種狀況,周行一雖然又好氣又好笑,但也只能叮嚀學生好好傳遞正確的理財觀給父母。何謂正確的理財觀?周行一強調:「理財」絕不等於「發財」,如果誤將理財當發財,很可能就會「沒有財」。財富是來自於努力工作、投資自己,而不是來自理財。
#@1@#對於年輕人該有的理財原則,周行一只強調兩點:「儲蓄」與「懂得且願意去長期投資」,而前者正是後者的基礎。他認為,年輕人如果很早就開始儲蓄,固定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往後的經濟狀況通常都能維持不錯;但儲蓄,也不是一味死儲蓄,「買屋」與「投資自己」是唯二例外每個人都會有住宿的需求,屋不在大,能住就行,加上以目前資產膨脹(asset inflation)的情況來看,市場上的資金過多,競逐少數標的,造成房價上漲速度遠超過薪資上漲幅度;因此,盡可能在能力範圍內早點買個窩,即使小一點也無所謂,不僅有個安身立命的居所,未來也有增值換屋的空間。身處知識經濟的世界,花錢去學有用的東西,永遠划算;對於個人資產負債表上,「負債」大於「資產」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
#@1@#只要稍具投資學或財務管理概念的人都明白,在正常情況下,「時間」真的能換取「金錢」,關鍵就在於能否長期投資。長期投資的首要原則就是「分散風險」,也就是進行投資組合,絕對不要一開始就先投資高風險的個股或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相對來說,指數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ETF,特色為跟隨指數走勢而起伏、被動式的管理)的投資方式會較合適。其次,則是要持續不停地投資,而不要只求短線的獲利而殺進殺出,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適合這種方式;最後,別忘了要將投資所得(例如配股、配息)再投資,這樣才能獲得最厲害的時間武器:複利(compound interest)。有儲蓄能力的人才能夠長期投資,因為他永遠都有能力去等,而不需常常將投資變現應急。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疑惑:難道一輩子都只能存錢、不能花錢嗎?對此,周行一認為,人生中會有許多「花錢的里程碑(Milestone)」,例如結婚、生子、教育經費、退休金等等,唯有透過理財規畫,才能精確掌握不同目標所需準備的資金。周行一建議,最好在距離目標時限的前一年,就要來檢視手頭的資金狀況,若足夠,皆大歡喜;若不足,則要考慮是否願意將各投資目標進行抵換(trade-off)。畢竟長期投資的最大好處,就是你可以彈性對各個目標進行抵換,或是一開始先設定較高的投資報酬率,也是一種方式。至於目前身上已有卡債、學貸的年輕人來說,他強調「絕對不要想靠投資來還債」,因為一旦抱持這樣的心態,就很容易產生投機的心態,情況反而會變得更糟。
#@1@#雖然目前在政大授課,同時也擔任政大證券研習社指導老師,雖有許多機會能對學子進行演講,但周行一搖搖頭自嘲「還是屢勸不聽啊!雖然會去考慮,但不見得能完全接受」。他觀察大部分人的理財行為,都極容易受到內在與外在的影響,因此他特別提出兩個對於年輕朋友來說,格外需要注意的重點:外在要留意「交朋友」,內在則要注意「心理特徵」。每個人都會受到朋友的影響,並不是說熱愛消費,希望能迅速致富的人就是壞朋友,但如果你的身邊都是這種價值觀的人,那麼你會很危險,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認同了這樣的觀念,最後變成這樣的人,「應該要有一些像我這樣的朋友」周行一幽默舉例。而所謂的心理特徵,是指當今社會過分推崇「自信」這個人格特質,自信獲得了正面的評價,但在理財中,擁有「自信」這樣的特質,並不見得都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在何種情況下需要克制、在何種情況下可以釋放,否則就很容易成為上文中所提到的「過度自信」,而做出錯誤的理財決策。
#@1@#他認為,多數人都以「商品」來思考理財,例如該買股票還是買基金、該投資外幣還是期貨,但正確來說,應該以「工具」的觀點來思考:先設定理財目標,再擬定理財計畫,最後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就像是燒菜一樣,很少人會悶頭就去市場買了一堆菜,回來才煩惱要燒什麼菜,一定是先想好今天要做哪幾道菜,需要哪些食材,才去買菜。燒菜與理財,思考決策沒有什麼不同,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樣簡單的常識。你可以現在就拿起紙筆,整理出一張你自己的「個人資產負債表」,如果你還年輕,資產少於負債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在這張表上,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也就是「你」,還無法評價。但只要持續投資自己、累積專業,10年之後,這張個人資產負債表會變得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