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加劇,一張五百元的防疫保單熱賣三百萬張以上,但瞬間湧進的保單,卻讓出單大塞車,原因出在核保程序冗長,速度跟不上投保的人數。為何會如此?根據規定,業務員從事保險招攬行為,應取得要保人及被保險人「親簽」的投保相關文件,業務員招攬涉及人身保險的商品者,應「親晤」要保人及被保險人,避免不是出於本意的投保保險。
「親簽」與「親晤」,說白了就是得紙本作業,結果導致文件堆積如山。這邊可以看出兩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一是能否無紙化,另一是能否線上簽?數位時代,借助科技一定有辦法可解,但未必有法可依循,數位轉型也就無法順利運行。
純網銀崛起 證券開放網路交易
科技改變金融服務,我們已經實際感受到的,從銀行端看,台灣第一台ATM在一九八七年正式上路,發展至今,可說是全世界使用ATM最密集、最方便的國家,功能也越來越多。當然,ATM只是一個開始,卻影響深遠,如今銀行業務的網路交易已是蓬勃發展,也有純網銀,讓銀行從特定的場域轉化為無所不在的服務。
證券端呢?一九九七年開放網路交易,方便投資人委託下單,一九九九年也催生了台灣網路認證公司;二○一五年開放證券商得採足以確認申請人為本人及其意思表示之通信或電子化方式,辦理客戶開戶或申請事項。這些在在都是數位化的進展,而今投資人的臨櫃業務已逐漸減少,電子下單筆數及成交金額的比重雙雙超過七成,這是台灣資本市場數位化的重要里程碑。
保險業AI理賠上路 展開數位化第一步
相較於銀行跟證券的數位進展,保險業相對落後,但在理賠業務的AI化是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
數位化的利基,在資料累積而成的大數據,具有完整性、透明性及安全性,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資料勾稽。實際證明,台灣目前有幾家壽險公司已經讓AI理賠上路,透過人工智慧數億次的訓練,能解決相對沒那麼複雜的問題,遇到複雜的再轉給真正的理賠人員處理。由AI先行過濾,就能讓理賠更有效率,而且準確度更高,但這也只是保險業的一小步。
保單要親簽,就跟股東會必須實體召開如出一轍,都卡在「法」的問題。不這麼做,就是違法。
因應疫情擴散,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五月二十五日宣布同意備查壽險公會所提「暫行原則」,讓壽險業務員招攬時,得用手機視訊取代親晤親簽,事後等疫情緩和後再補正本,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台灣已經有電子簽章法,只是在各個產業如何適用,需各部會重新檢討,就保險業排除適用電子簽章法的部分是否開放,是否可在行政命令端解決,或是要修母法,亦即保險法,都必須提出解方。
從二○○三年的SARS,到二○二○年的COVID-19,兩者間隔十七年,未來全球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病毒。金融業加速數位化,不只是亡羊補牢,更是可長可久之道。
更何況從科技來看,不論工具或技術都已成熟到位,甚至已有「動態生物性電子簽章」創新技術,能經濟且高效地取代親晤親簽。科技先行,法規在後,INSURTECH能否在台灣具體實現,主管機關需要有更多積極作為。
這幾天來,金融業幾乎天天都有員工確診,疫情讓金融數位力不足完全現形。不論是工具還是法律,這些都是數位化改革必須經歷的過程,這場疫情,雖說來得措手不及,但也是加速轉型最好機會。
圖片來源 :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