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貌以言屈才乃人之常情,連被譽為「聖人」的孔子也不例外。根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言善道、澹台滅明長相醜陋,子羽是澹台滅明的字,孔子起初器重宰予、輕視澹台滅明,然而路遙知馬力、疾風知勁草,宰予無德懶惰、大白天還在睡覺,澹台滅明不但學習認真,任官後公私分明、備受百姓愛戴,甚至名顯列國。所以,孔子遂有此嘆。在台灣職場,即便企業主、經理人深知學歷不等同於能力,但是,在篩選新人時,卻仍慣以學歷為第一條件,少有人願意提供學歷較差的新人機會;於是,因用人不問出身低而成為巨富的刀間,是值得省思參考的史例。刀間是西漢初年的齊國(即今日山東省)商人,有些文本則稱他為刀閒、刁閒或刁間。《史記.貨殖列傳》寫道:齊國人認為奴隸兇惡、狡猾、奸險,對他們百般戒備,刀間卻是少數的例外,他不但沒有防範、輕視他們,還特別收留、僱用奴隸經營管理企業,這些奴隸乘車騎馬到各地交結地方官,將刀間的事業版圖拓展至全漢。
#@1@#當代歷史小說家高陽曾在《任公與刁間》一書中,詳實分析了刀間成功的原因。高陽例舉史書說明,秦、漢兩代倚賴人力進行生產,商人最重要的資產除了土地、金錢、器具,還有提供低廉勞力的奴隸,《史記》、《漢書》也以奴隸的數目來比較富豪的等級;當時,奴隸等同可買賣、轉讓的牲畜,景況極為悲慘,因此遭主人虐待、殺死之事屢見不鮮,可說生不如死。然而,奴隸的來源除了奴隸的子孫,還有重罪遭抄家者的家屬;因此,不少聰明或武勇者淪落為奴隸,也有不少項羽軍士隱匿於奴隸間,例如楚軍名將、以「一諾千金」傳世的季布,便曾偽裝為奴、躲避漢軍的追捕,後來他反倒變成漢朝的官員。只不過,大多數商人視奴隸為農、漁、牧、紡織業的勞動機器,更因害怕「惡奴欺主」、產業遭奴隸明侵暗占,寧可留用較為笨拙的奴隸,對聰明、武勇者避之唯恐不及,唯獨刀間反其道而行,委予奴隸業務與經營重任。
#@1@#齊國盛產魚類、海鹽、布帛,從東周、秦朝到西漢初年,內外貿易一直相當興盛。但齊國人素以聰明、機詐著稱,比其他地區更加歧視奴隸。最崇拜前輩商人白圭的刀間,確實實踐白圭所主張的從商者應智、勇兼具,他不但沒瞧不起奴隸,更特別重用聰明但桀驁不馴的奴隸,因為他認為只要能管理駕馭他們,他們就是最好的人才。刀間的事業領域與齊國的特產息息相關,包括漁業、鹽業與紡織業;他的商業王國以臨淄與「薛」兩城為基地,臨淄為齊國都城,「薛」曾是孟嘗君田文的封地,長期以來皆為齊國南北的貿易中心。刀間將齊國的海產、海鹽、布帛與加工品販售至其他地區,獲得極大的利益,而中間的經理人都出身於奴隸。其他較為憐恤奴隸的商人,頂多做到「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奴隸同甘共苦,或提高奴隸的工資,降低奴隸的被剝奪感;但是,刀間並不這麼做,不但允許奴隸累積自己的財富,行有餘力還可自己創業,刀間還在金錢上給予支持,形同刀間事業體的子公司。刀間不怕奴隸賺了錢或結官交府後背叛他;因為,任用奴隸比起任用一般人為經理人,存在著兩大「優點」。一,漢朝政府承認刀間對奴隸的「所有權」,官方為了維持社會制度的穩定,不允許奴隸片面撕毀「賣身契」,刀間可藉司法體系制裁背叛者;其二,當刀間的奴隸雖然部分不自由,生活卻比其他百姓甚至官吏更加優渥,如果有人想背叛刀間,其他奴隸為了自保,也將聯合圍堵背叛者。不過,當然也有人認為自由比財富更為重要,因此產生了「寧爵勿刁」這句成語,意思即指:寧可當個可封爵位的普通人,也不要當刀間有錢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