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敏過去一起工作的同事,轉行去做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最近,她常被這位業務員慫恿購買無理賠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其中很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國人平均餘命增加、慢性病日益普遍,未來醫療支出肯定會越來越多,必須趁年輕儲存「醫療基金」。因為業務員拿著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告訴她:國內20~39歲的年輕人當中,會住院的機率是每14.8人才有一人;但到了60~79歲,可能發生的機率,就提高到每5.6人就有一人……。業務員向莉敏強力推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金管會已經規定:由於擔心保險公司財務風險太高,因此現有無理賠上限的終身醫療險,都將在下半年時陸續停賣。業務員提醒莉敏,如果她現在不趕快買,未來就只能買到有理賠上限的醫療險。
#@1@#在聽了昔日同事的說辭之後,莉敏還是搞不清楚:帳戶型醫療險真的就不如終身醫療險嗎?假使自己現在不買終身醫療險,未來退休、年老之後,相關的醫療風險就真的毫無保障了嗎?目前市場上的醫療險,除了即將停售的各檔終身醫療險(都是附加契約)之外,新推出的主流型保單,就是「有最高理賠上限」的所謂「帳戶型」終身醫療險主約(附約只有少數一、兩張)。而所謂的「帳戶型」的意思,就是在「理賠金額上限」的部分,按照契約條款裡的「日額的倍數」來規範。例如當保戶這一生所申請的醫療保險金,超過日額給付的一定倍數(例如1000~2500倍)之後,這張保單的效力就終止了。以表2中的台灣人壽與保誠人壽的保單為例,不論保戶請領什麼樣名目的保險金,或是每次請領的金額有多少?當總金額超過了投保日額(假設是1000元)的2500倍,也就是理賠達250萬元之後,這張保單契約的效率就消失了。不過,雖然都被歸類為「帳戶型」,實際上卻有兩種不同的分類。如果被保險人在身故時,沒有領完所有上述「帳戶」裡的金額,一種是「讓保戶領回未領完的金額」;另一種則是沒有任何金額可領。
#@1@#前者是一般所稱的「帳戶型」醫療保險,目前有12家保險公司,銷售這類保單;後者則是叫做「倍數型(或稱為「上限型」)」醫療險。現階段,只有台灣、保誠與宏泰人壽3家公司,推出這類倍數型醫療險主約。雖然在停賣效應下,許多業務員都慫恿保戶,儘早購買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因為這些倍數型醫療險都有最高上限,未來可能會出現老年醫療基金不足的情況。但事實上,以最高2500倍的理賠金為例,假設保戶購買日額給付1000元的保單。最高理賠2500倍的意思是:這張保單的醫療基金,足夠讓保戶住上2500天。以一年平均住100天計算,這樣的數字等於是可以讓保戶持續住上25年;以一年平均住50天為例,至少可以讓保戶住上到50年。這樣的醫療資金,對一般大眾來說,應該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其次從另一個「領回比」的角度來看,由於這類保單都有最高給付金額的限制,所以,如果單純以最高理賠金額/總繳保費的「領回比」來看,數字還算是滿有吸引力的。但是,由於領回比的數字,是以「最高理賠金額(倍數x日額給付)」/「投保日額給付1000元的20年期總繳保費」。因此,如果保戶就醫時所申請的保險金,沒有超過以上最高理賠倍數,則領回比將會更低。根據這張保單的內容與契約條款資料,可以歸納整理出以下的優、缺點,以及適合購買的消費族群。
#@1@#一、雖然同年齡、性別保費較低,但這是因為這張保單是著重在住院方面的給付,而在手術方面的保障不高(最高只有50倍),同時也少了重大疾病保險金的給付。二、手術醫療保險金只限於住院手術,並未包括門診手術。三、雖然針對住院天數較高的被保險人,給付較高倍數的保險金,但以目前實際住院的情況來說,除非有特殊重大疾病或意外,否則,會用到的機會並不多。特別是因為保單有最高上限金額的限制,所以,一般保戶使用到長期住院保險金的機會並不高。
#@1@#一、保費較便宜,同時領回比也最高。在3張同類型保單中,台壽的這張保單,在同年齡、性別之下的年繳保費,是最便宜的。而如果再換算成「領回比」(最高理賠金額/總繳保費),數值也是3張中最高的。二、有特別針對住院天數的長短,進行差別性的給付(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長期住院保險金」)。例如住院天數在30天內時,是按日額1倍給付;但如果超過30天或90天,則給付日額的2倍及3倍。
#@1@#一、買不到終身醫療險的保戶。二、已經有其他定期醫療險,但希望加強保障,或是提早儲存老年醫療基金的人。(編按:本單元定期選擇一家保險公司的「獨一無二」保單進行分析,同時提供這張保單的優、缺點,以及適用對象等內容。目的並非一面倒地推銷這張保單,而是期望幫助讀者釐清真相,最後找到最適合個人需求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