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才應邀在一場「兩岸國際人才發展策略」的研討會上擔任與談人,對於這個議題有很深的感觸。這個研討會的聽眾有兩岸的企業領袖和人力資源專家,而研討會主要在探討華人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沒有足夠人才,而讓發展受限的種種挑戰。同時,有意進軍國際市場的華人企業,該如何開發全球的人力資源,也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議題之一。成功的全球企業大多能夠善用全世界的人才,並且依照各國的人才特色,來協助企業完成特定的工作計畫。例如,義大利的汽車設計世界聞名,所以幾乎全世界的大汽車廠,都會在義大利成立汽車設計中心。而德國的機械製造也是世界一流,許多公司的機械設計都雇用德國的工程師。我認為,兩岸的華人企業首先應該要能打破「只用本國人」的心理障礙,才能夠充分運用來自全世界的人才,來為自己企業創造價值。其次我也觀察到,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具備專業知識的工作者才會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我也因此提出下列這個新時代的企業經營公式,那就是People +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Performance + Value。現在許多企業的成功,並不是靠著傳統企業的工廠自動化或勤勞的工人來創造企業的價值的,其成功在於讓具有特殊知識的員工,能夠善用其經驗和創意,為公司規畫出優異的產品和服務。正因為創造企業價值的是人才和知識,而非傳統的有形資產,所以財務報表的淨值,往往無法反映出這類公司的真正價值。傳統上製造業的公司市值與淨值的比例大概是1:1.4,而我們觀察到微軟、Google等這些表現極為傑出的企業,其市值常常是淨值的50倍以上,在股價最高點更曾經高達90倍,這便是最佳的證據。這也表示這些公司並非靠著傳統概念上的資產來產生利潤的,原因就在微軟創造價值的東西不是傳統的資產,傳統產業看的是有形的資產,但是微軟這類公司的專利權、著作權、文化、價值觀、人才、技術等,都是知識產業的智慧資產。更明確地來說,這些優異企業的創造利潤的來源是其員工的知識和創意,以及公司所提供出來的工作環境,是能夠讓這些優秀人才發揮創意的條件。而上述這三項在傳統的財務報表內都無法表示出來,是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其淨值因而也無法反映企業的真正價值。台灣人才特色在於最早是屬於比較高水準的勞工,後來則有非常勤奮的工程師,但現在這些優勢面臨了來自全球的挑戰。譬如說,電子業要有能夠超越水準的表現,便需要在工作環境上改善,這不只有提供良好的硬體工作環境,而是要鼓勵新進的工程師在設計上勇於嘗試、不怕失敗、不要太計較成本。否則企業若只忙著接訂單、趕代工,依照全球大廠的設計大量製造產品,那永遠只是在做苦工而已。總的來說,我認為兩岸的華人企業必須在人才的培養上,先有上述這樣的認知,採用國際企業網羅、培育人才的做法,才有機會在全球市場的血拚中生存,並進一步和國際級的大公司一較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