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泰人壽被中國人壽「吃掉」後,市場開始揣測:誰是下一個「瑞泰」?於是,紛紛點名「小而美」的外商壽險公司,如康健、宏利、國際紐約人壽等;但是,這些公司的外資依舊強烈支持在台發展。反倒是國內壽險公司,包括國華、國寶、幸福,增資進度一再延宕,即使已有多年的在台發展保戶基礎,國內外資金依舊觀望。因此,市場形成以下的景象:外商壽險急著找本土通路結盟,小型本土壽險公司找資金,大型本土壽險公司仰賴過往眾多客戶,業績持續上揚。
#@1@#去年底,大都會人壽無預警宣布結束在台灣的業務系統,敲響外商壽險轉型第一記響鐘;今年7月25日下午,依舊是無預警下,中國人壽宣布概括承受瑞泰人壽台灣分公司的資產、負債及全部業務,更掀起壽險業的另一波瀾。一位外商壽險公司總經理坦言,「在台灣,外資集團資源支撐不足或是沒有與本土通路結盟,下場只有一個,就是等著收攤。」在外商背景的壽險公司中,市場紛紛點名誰是下一個「瑞泰人壽」,而在本土壽險公司,則是面臨想賣,但卻賣不出去的窘境,兩者相比,也是一大「台灣特色」的諷刺。資深壽險主管表示,外商壽險中,幾家有特色的小型公司「賣相最佳」,但要不要賣,還是要看外資集團支不支持,其中,以電話行銷為主軸的康健人壽、退休金市場規畫強的宏利人壽、剛結束與華僑銀行合作的國際紐約人壽是被點名的幾家公司。在國內壽險公司中,幾家壽險公司亟欲求售或找尋資金進來的公司共有3家,這也是金管會密切觀察名單,其中包含國華人壽、國寶人壽以及幸福人壽。這些壽險公司由於財務體質不佳,頻頻被金管會關切外,就連重點的銀行通路也受到嚴重影響,為了擔心被這些壽險公司拖累,遭消費者申訴,銀行只能忍痛向這些公司說再見。像是國華人壽就因財務狀況,讓銀行通路完全不願意銷售國華的保單,而國寶、幸福即使有商品,但在消費者的選擇下,銀行主管坦承,幾乎賣不動。
#@1@#不過,這些壽險公司還是積極自救,國華人壽日前股東會通過減資40億元後,再增資20億元。此外,國華人壽位於中山北路的總部大樓,也積極求售,預估銷售出去後可獲利20億元。國寶人壽決定將增資10億元由公募改為私募,全數由國寶集團認購,也積極與外資接觸。但因過去國華人壽與新橋的合作延宕,國寶人壽高階主管頻頻改組,所以資金真的進來才可以說危機解除了,目前只能說「還在觀察名單中」。小型本土壽險公司求生存,外資壽險公司更要在台灣求表現,希望讓在國外的大股東得以繼續支持。像是大都會人壽全力發展電話行銷、銀行通路後,現在已經開始著手評估與銀行通路合作。
#@1@#其他壽險公司則早就進行卡位。英商英傑華(AVIVA)集團與第一金控合組第一英傑華人壽,預計明年初成立;荷蘭全球(AEGON)集團與台新金控合組壽險公司;南山人壽與永豐金的策略聯盟、將成立的匯豐人壽與匯豐銀行的合作。此外,過去,國際紐約人壽與華僑銀行、保誠人壽與玉山金控的股權投資結合,都顯示出外資搶食台灣銀行通路的凶猛程度。壽險公司主管分析,其實,銀行與壽險集團的合作也不是那麼容易,雙方的算盤都很精明。像是第一金與英傑華的合作,英傑華集團出資49%,等於拿出11.025億元,就能一舉拿下一銀全國的187家分行專賣權,一次賣斷。相當於1家分行只要近600萬元就能取得,壽險公司幾乎「穩賺不賠」,而且區區11億多元,對於資本雄厚的外資公司等於是九牛一毛;因此,外資壽險公司也樂於與銀行合作,銀行也願意拿出通路優勢,一舉補足開發商品能力與退休領域的不足。除了通路合作,獨賣商品也成為近期規模較小的外資壽險公司的「保命丹」。
#@1@#去年法國巴黎人壽推出後收型投資型保單與國內銀行保險龍頭中國信託合作;中泰人壽與兆豐商銀推出變額萬能壽險;法國巴黎產險女性綜合險由合作金庫獨賣。法國巴黎產物主管表示,合庫除了擁有全台300家的分行優勢外,女性客戶高達6成5,因此眼見商機龐大,所以先從合庫試水溫,未來將持續推廣到其他通路。即將成立的第一英傑華人壽,英傑華集團台灣區總裁奈特(Christopher Knight)日前表示,一銀的客戶超過200萬名,加上龐大通路,因此相當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但因目前銀行保險中,一銀還落後於中國信託、台新銀行,位居第三,奈特也許願,藉由成立合資公司,能在4到5年內超越它們,成為龍頭。至於為何有信心成為銀行保險龍頭?奈特解釋,因為銀行保險不須建立通訊處或增員,完全是以原有行員,費用較低。他以台灣例子來說,新光、國泰等等的費用率都在6%到7%,而像富邦等專注銀行通路,費用率約在1%到2%,因此有信心快速成為國內龍頭。
#@1@#將成立的匯豐人壽則是與匯豐銀緊密結合,由匯豐銀的理專幫忙賣保單,且不會招募外勤人員,內勤人員數目也在控制中。匯豐人壽主攻項目將鎖定退休理財市場,未來以投資型保單為主。在大型壽險公司如國泰、新光挾帶龐大資源成為難以動搖的巨獸,相對於外商壽險公司積極強化通路、小型壽險公司疲於奔命找資金,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態勢逐漸明朗。未來在本土壽險公司逐漸兩極化發展下,外資壽險公司也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結合本土強勢通路,另一個就是尋找買家,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