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0日,陳沖跌破眾人眼鏡接下中信證董座,因為,論資歷,他擔任過財政部次長、證交所以及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前途應該「大有可為」;再說,中信證屬於民營機構,資本額新台幣253億元,比起排名全球第203大、450億資本額的合作金庫,中信證的確是小廟。不理會外界的眼光,陳沖一上任就建議中信證的稽核部門,英文名字改成「internal control & compliance」以貫徹「公司治理」的精神,並且鼓勵研究部的人員參與投資,用此拉高自營部的績效;種種作為,讓他上任不到半年,就已經交出好成績,今年7月稅後盈餘26.15億元,拿下國內券商第1名,單單一個月就賺進今年上半年的獲利總和,對全年度的每股盈餘獲利貢獻超過1元,法人更預估中信證全年有賺100億元的實力。藉香港凱基奠定亞太地位接下來,中信證將加速區域布局以及承銷案件。陳沖也透露,香港凱基在下半年度將推出兩件規模不算小的承銷案,中信證更有機會藉此奠定在亞太市場的地位;另外,在公營行庫以及政府單位服務數十年的陳沖,對於政府推動「二次金改」以及「次級房貸衝擊」有他獨到的見解,以下是陳沖接受本刊的專訪紀要: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在你接掌中信證之後,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尤其是7月獲利表現亮眼,居國內所有券商之冠,請問成長的動力來自於哪裡?對於這樣的表現,你滿意嗎?
#@1@#陳答(以下簡稱「答」):我們7月份賺20幾億元,業內跟業外都賺,10億元是來自於自營操作,經紀業務有4億元挹注,權證退稅有3億元,另外還有處分韓國資產管理公司3億元……等,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做到經紀、自營跟承銷業務各占1/3。不過,承銷這一塊比較難,上個月賺不到1億元,接下來我們會把重點擺在香港市場;今年我們才拿到香港的承銷執照,不好做,因為香港的超級券商至少占了一半以上,我們算是二級券商,只能搶剩下20到30%的市占率,後頭還有一堆三級券商要來分一杯羹。
#@1@#香港部分,今年我們會有比較大的突破;下半年,我們會推出兩件案子,金額大概幾十億港幣,希望這是一個起步;我鼓勵同仁盡量去做,不太賺錢都沒關係,因為明年人家會看你今年的成績,至少,要讓人家知道我們做過什麼。問:近幾年來,台商一窩蜂到香港掛牌,中信證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商機?答:很難。因為,通常他們都會找國際級券商,就算要找我們,我們也要先做點業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年一定要先做個兩件承銷案出來,一方面對香港市場有貢獻,二方面也可以累積經驗,這樣我們以後找客戶的時候,就有成績單可以讓人家看了。問:你接掌中信證之後,就努力推動「區域化」;在這方面,你認為中信證的優勢在哪裡?答:現在,在市場上,積極進行海外布局的有元大京華證券,它們是透過新加坡持股的金英證券著手進行。中信證不一樣,因為,我們在香港是百分之百持股,而且用的是當地人,可以用在地的觀點與管理的角度掌握市場狀況;因此,可以說在泰國、香港、澳門中信證券絕對不會輸給元大京華,我心裡甚至認為,我們是贏過對方的。而且,在中信證,每個月固定召開一次區域性的會議,互相分享資源、交換經驗,整個組織架構採垂直而非水平,就像台北隨時支援香港,這樣很快就能進入狀況。問:亞太市場當中,除了中國大陸具有爆發性的成長之外,許多人也看好越南以及泰國市場,在這些市場,中信證有無特別的計畫?答:其實,整個亞太地區的資本市場都不是很成熟;泰國因為受到政變影響,今年1、2月的每日成交量還不到100億泰銖(折合101.04億新台幣),今年下半年隨著政治穩定,應該會好轉。
#@1@#至於越南,在2000年時,越南政府才陸續在胡志明市還有河內設立trading center(證券交易中心),所以,整個市場狀況才初起步。之前,我到越南演講的時候順便去看券商的營業廳,那時候的場景就好像看到1985年的台灣一般,營業廳一開門就有一堆人跑進去,鬧哄哄的,衝進衝出,原來是買單與賣單填錯了,跑去櫃檯改,中間也會有違約交割的風險;不過,整體來看,越南的成長很大,去年成長百分之百,今年上半年又成長50%,很驚人;中信證在當地設有據點,也被核准投資,正在尋找投資機會。問:依照你的區域布局,中信證的版圖是否還有欠缺?答:沒有,已經很完整了。問:市場上,總是傳言開發金要納入中信證,為此開發金總經理辜仲有跟你討論過嗎?答:沒有,就算有我也不能講,哈哈(大笑)!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做好公司治理。
#@1@#問:你自己認為中信證有必要納入金控嗎?答:嗯……(思考)沒有金控是有點辛苦;你看,成績前幾名的券商,都是因為有金控加持;舉例來說,有一家券商EPS看起來很好,其實是因為股本小,還有它們到市場上籌措資金的時候,人家就會看到它背後的金控招牌,然後借錢給它;現在中信證沒有這樣的優勢,也因此,我們的資本額一定要大,目前我們的資本額相當於土地銀行,代表有足夠的資金去拓展業務,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所以不一定非要加入金控不可。問:政府最近又重提二次金改,你曾經擔任財政部次長,如何看待?答:政府最近都在喊口號,像是鼓勵工銀變成金控,我覺得這是選舉的操作(搖頭)。你看台銀、土地銀行跟中國輸出入銀行的合併,我就不太能理解;尤其中國輸出入銀行是有獨特任務的,當初就是為了推展貿易而立法設立,現在又說要合併,請問立法院同意了嗎?這根本就是「台灣併中國」的意識形態作祟(提高音量)。而且,年底前併掉了之後,中國輸出入銀行的工作由誰接手?這些細節都沒有公布,就說要合併,我認為這樣一個草率的政策,非常可怕。借鏡澳洲政府,它們在一個新的政策成形之前,一定會有一個白皮書,然後接受大家批評;之後,再有一個草案出來,行政跟立法部門都要分別舉辦公聽會,瞭解大家意見,才會去執行,至少要2-3年才能決定是不是這樣做,台灣卻是急就章。
#@1@#問:這樣聽起來,你並不認同二次金改的作法?答:我不知道什麼叫二次金改;因為,台灣1979年就開始金改了,其間有不斷改革,不是只有一次兩次,所謂的「二次金改」是指某人上任之後才有這個名稱,但是不能稱為二次金改,而且究竟現在改成什麼樣子,我也看不太懂,無法評論。問:金管會主委胡勝正日前說過,台商到香港掛牌上市,目前的股價表現跟剛上市的時候相比,相當委屈,你認為如何?答:據我瞭解,台資企業在亞太區域內上市有123家,其中有一半現在的股價比當初掛牌還要低。以香港來看,台商有56家掛牌,為什麼股價表現不亮眼,就是因為香港的投資人,比較喜歡買金融股和地產股,我們去掛牌的都是電子股,香港人不熟悉,又沒有台商相關的研究報告,當然不肯買。問:就全球市場來看,目前還瀰漫在次級房貸的衝擊中,不少經濟學者認為,這波次級房貸的影響沒那麼大,你認為呢?是不是大家過度樂觀了?
#@1@#答:的確是,我認為美國太樂觀了;原來,美國估計次級房貸的規模大概4000億美金,可是這4000億美金當中一定還會包裝成其他的金融商品以後再賣出去,或變成衍生性商品之一;所以,當次級房貸爆發信用危機後,就像骨牌一樣會出現連鎖效應。不只如此,次級房貸也造成很多人對公司債沒有信心。以美國市場來說,7月公司債的規模劇跌,跌掉至少一半以上,銀行又緊縮銀根,企業借不到錢,不但無法發展業務,就連併購案也受衝擊;所以衍生很多問題。問:次級房貸究竟影響有多大,大約要觀察多久的時間?答:不會太久,2個月以內就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