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房貸衝擊,震盪了全球金融市場,實在是全球人士始料未及。《經濟學人雜誌》還有歐盟都認為主要是信評公司出了問題,讓我們以美國最大房貸公司countrywide為例;當初信評公司給countrywide的信評是A3(穩定),全球的金融機構敢買countrywide發行的商品就是看在它的評等不錯,沒想到卻因次級房貸而倒閉了,導致一連串的風暴;對於買下這些金融機構所轉發的金融商品的投資人來說,更是欲哭無淚,因為財務金融專家總是告訴我們,不要把錢放在高風險的工具上,現在既然把錢放在信用評級為A3的公司身上,也會賠錢,這樣到底還要不要相信評等公司發出的評級?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次的次級房貸風暴,跟台灣的投資人為什麼又會扯上關係。事實上,是先有一群信用不怎麼好、被銀行歸類為邊際客戶的人需要房屋貸款,而countrywide就是專門借錢給這些人去辦貸款的金融公司,在景氣好的情況下,countrywide一邊收進這些邊際客戶的利息錢,這稱之為現金流量,countrywide將這些現金流量組合成一個商品,賣給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對於這些金融機構來說,即使這些邊際客戶不能準時還錢,仍然有countrywide的保證,因風險已鎖在A3,再加上報酬率不錯,當然願意買這些商品。
#@1@#這樣的流程聽起來很流暢,不過在美國,房屋抵押貸款的利率第2年開始是浮動的,所以當聯邦準備銀行因為擔心通膨而提高市場利率的時候,就會有邊際客戶還不出錢來,使現金流量中斷。當100人當中有5人不還錢,countrywide還可以自行承擔,可是現在如果是30%都還不出來,countrywide就面臨了「信用風險」,甚至宣告倒閉,這些買countrywide商品的金融跟保險公司也收不到錢,連帶使得這些金融公司包裝出去的金融產品也出問題,相關的連動債或基金價值就會下跌,這產生了「市場風險」,投資人恐慌開始贖回,外資只好在各地賣基金或股票以應付贖回潮,造成各地「流動性」不足。台灣有部分的金控跟保險公司就是買了次級房貸相關的金融商品,因而備受質疑。這一連串的次級房貸連鎖效應,到底對台灣有沒有衝擊?先來看看次級房貸可能引發的風險有哪些?主要是原本的信用風險(邊際客戶還不出錢)演變成市場風險(基金價格下跌),而市場風險還會進一步引起外資撤離台灣市場,因為美國本土的投資人要贖回資金,外資只好先處分台灣這邊的資金,使得台股下跌,造成流動性風險,不過我認為,如果只是外資暫時把資金撤離台灣的話,對於台灣的影響不至於太大。在此我還是要建議一般投資人,尤其是想要保本的投資人,絕對不要買太複雜或者是看不懂的產品,像是什麼證券化證券化商品,成為證券化平方或三次方,在一層又一層包裝之後,別說投資人看不懂,可能連信評公司也看不清楚它的風險究竟在哪,全世界沒人知道,所以越是簡單的金融商品,報酬雖小一些,但是至少還知道風險是信用、市場或流動性,不像次級房貸,三個風險一連串爆發,投資人不懂,而信評也未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