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大利羅馬,可以感受到一種很特別的氣氛,那裡有最棒的比薩薄餅店、有最經典的餐廳,義大利人講究美食可是出了名的,不過在羅馬還有一群人,每天也在為「吃」的問題傷神,他們是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的成員,最近在羅馬總部的他們非常頭痛,一樣的經費預算,卻買不到和往年相同數量的糧食了,因為這幾年穀物價格不停飆漲,所有食品都水漲船高,這也代表貧困國家所獲得聯合國的糧食物資救助相對減少了。導致穀物價格飆漲的元凶是誰?詭譎多變的氣候是其中之一、中國和印度龐大人口開始的高消費是其二,不過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還把矛頭指向生質燃料(biofuel),因為這些燃料的來源都是植物,加拿大種的玉米、巴西出產的糖、印尼種植的棕櫚樹,全都製成了乙醇或是生質燃料。
#@1@#到底大宗物資價格飆漲多少?根據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的報告,過去1年以來,平均所有的糧食價格飆漲23%,美國農業部上個月公布的糧食庫存量,已經落到30年來新低水位,不過國際穀物協會預測,2007~2008財政年度,工業用的穀物消耗量將上升23%、達到2億2900萬噸,其中多數都是用於生質燃料的製造過程。這幾乎是一個魚與熊掌的議題了,聯合國不斷呼籲要各國重視全球暖化議題,要大家開發取代石油和天然氣的清淨能源,而當乙醇和生質燃料開始萌芽茁壯後,卻形成了糧食危機。不過除了打著「拯救地球」的環保旗幟之外,更重要的是生質燃料商機無限,能讓許多過去辛苦一生可能也富不了的農人們,找到了發財的機會。於是西方國家無不把發展生質燃料當成重點政策,例如加拿大政府剛剛宣布撥款14億美元的生質燃料推動計畫,如果從農作物中提煉生產每1公升乙醇、政府補貼0.1元,如果生產每1公升的生質燃料,則補貼0.2元,此舉財政大放送,就是希望能協助鄉村地區的農業經濟更上一層樓。總理哈柏更發下豪語表示,「長久以來加拿大就是能源大國,除了有石油天然氣之外,未來我們要靠生質燃料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不是一個新商機?加國的TD銀行經濟學家Shawn McGuilty點點頭說,「加拿大有最好的科技,更有最豐足的穀物原料,當你走到中部草原三省,看見一片小麥、玉米田壯麗景觀,你就知道有多少財富蘊藏其中。」
#@1@#住在加拿大Saskatchewan省的農民Mike Hammer不諱言說,自己家族三代都靠種玉米維生,可是這兩年玉米價格飆漲超過1倍,他們口袋裡現金真的變多了。要鼓勵大家使用乙醇或生質燃料可不是喊喊口號而已,歐洲和北美等國對於消耗石油天然氣開始採取「懲罰」的政策態度,例如每公升汽油、柴油中會多課徵幾毛錢的環保費,這些錢則用來補貼努力的環保人,像買環保車可以獲得1、2千美元的補貼費。對於石油公司課徵較高稅率的費用,甚至要求他們繳交二氧化碳排放費,而對於生產生質燃料的企業卻給予減稅或是補貼。這種政策推動之下,讓生質燃料成了當紅炸子雞,特別是這幾年將呈現倍數成長。根據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報告預測,2003年美國對生質燃料的消耗量只有100億公升,2006年增加到220億公升,2007卻擴增為350億公升,2015年則會突破450億公升,也就是10年之間有1倍以上的增幅,可以換算一下,2006年時耗費5500噸的玉米,也就是當年全美玉米產量的1/5,都用於生質燃料製作生產中,可是到了2015年時,將需要至少1億1000萬噸的玉米,也就是全美1/3的玉米產量用以生產生質燃料。加拿大的情況也是,在這1、2年出現急劇的變化,2006年生質燃料的消耗量不到7億公升,2008年卻高達21億公升,2006年只有4%的玉米用於生質燃料上,今年已經有13%的玉米都用於生質燃料。從歐洲的生質燃料消耗曲線來看,則看到一個比較平順發展的過程,但是到了2015年,生質燃料消耗量一樣處於280億公升的驚人水位(見圖)。由於消耗量預期大增、利潤豐厚,一些農民也開始掀起搶種風潮,短期市場價格的波動自然劇烈,以玉米來說,過去兩年來不少美國農民棄種原有的作物而種玉米,希望在乙醇當紅時刻分得一杯羹,結果今年初以來還一路飆漲的玉米價格,到了下半年在市場預期供過於求下,意外呈現疲弱走勢。
#@1@#Financial Aid公司分析師認為,「如果現在就開始擔心大宗物資的價格問題,顯然是多慮了,因為短期市場波動是自然現象,但無論是著眼於生質燃料未來的發展性,或是發展中國家人口蓬勃的成長,大宗物資價格都只會升、不會降。」他個人大膽推薦,與其投資石油能源,不如投資大宗物資產品,「你可以不開車、少用暖氣,但是你不可能不吃東西吧!」但也不是每個國家面對大宗物資價格飆漲,都處於「舞照跳、馬照跑」的榮景,西方工業國家固然是繼續吃喝,有些面臨貧窮問題的國家可真的是捉襟見肘。像非洲國家的飢餓難民們,今年所獲得聯合國的物資救助明顯降低,聯合國和非洲多國政府只好大力呼籲善心人士踴躍捐款。日前媒體也報導,生產棕櫚油的大國印尼,因為生質燃料當紅,造成棕櫚油價格飆漲,部分廠商和農民雖然得以獲利,但是更多的印尼窮人卻因為買不起漲價1/3的棕櫚油,只能吃水煮食物。在這個階段,顯然是一個環保與飢餓的拔河戰。只是,所有問題都需要時間消化,短期之內,生質燃料需求大增,勢必壓縮糧食產量。當你開著一輛生質燃油的汽車滿街跑時,還是得想想是不是又多了個飢餓的非洲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