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資訊,2024年特斯拉銷售量下滑 1.1%,為十年來首度下滑,導致特斯拉股價一路溜滑梯,從去年11月最高的488元跌至今年2月底的302元,短短3個月股價跌幅逾3成,更讓創辦人馬斯克身價淨值首次跌破4千億美元,這到底是特斯拉營運出包,還是整個電動車市場開始走下坡?
綜合整理外媒報導、投資機構報告,特斯拉銷量下滑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成四個面向:補貼政策調整、電動車電池技術限制、比亞迪的崛起,以及特斯拉車款沒有再創新突破,包括Cybertruck銷售不如預期。
1. 補貼政策調整:電動車『奶嘴』被拔掉
首先是政府補貼政策。由於電動車的造價比燃油車高,加上全球凈零碳排目標,因此各國政府多會用補貼方式來吸引消費者買單,但問題來了,近期歐洲和美國的補貼政策開始縮水,部分補貼甚至直接取消。
像是德國,原本是歐洲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但在2023年底取消4500歐元的消費補貼,使得去年電動車銷量直接大跌27.4%。至於美國,川普在1月的就職典禮上宣布要撤銷7500美元的聯邦電動車購車補貼,這對特斯拉來說簡直是拔掉「奶嘴」,因為他們大部分車款都符合補貼資格。而中國目前還沒調整補貼政策,但專家已經警告,電動車產業不能一直靠政府『餵奶』,若是不靠車廠本身實力撐起市場,長期銷售將明顯受到影響。
2. 電動車技術限制:里程焦慮+低溫目前人解
再來是電動車的技術限制,首先是里程焦慮問題。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有46%的美國電動車車主表示,下次買車可能會改回燃油車,澳洲更是高達49%!主要原因仍在於充電不方便。雖然現在電動車動輒可以跑4、5百公里,但歐美地區地域遼闊,移動距離長,加上許多公寓大樓無法安裝充電樁,公共充電樁的數量又遠遠不夠,讓不少駕駛人抱怨,找充電站比找停車位還難。
另外,動電車電池除了造價昂貴,它一個致命傷,就是電池怕冷,當天冷低溫時會加速電池耗能,使得行駛里程更加縮短,進一步加深駕駛人的里程焦慮,歐美部分地區有時冬天又特別長,因此讓更多駕駛人懷念燃油車的便利性。
3. 比亞迪崛起:馬斯克被打臉的逆襲故事
中國品牌比亞迪的崛起,直接影響特斯拉電動車一哥的地位。還記得2011年馬斯克受訪時曾嘲笑比亞迪說『他們應該先確保自己不會在中國倒閉』,結果十年後,比亞迪直接用銷量打臉馬斯克!
攤開兩家車廠在2024年Q3的財報數據,特斯拉一共銷售179萬輛,比亞迪純電車的銷售176萬輛,僅差3萬輛就能超車特斯拉。不過,比亞迪還有銷售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若加上PHEV,比亞迪總銷量達到249萬,遠遠領先特斯拉。
接著看2024年第三季電車全球市佔率統計,在純電車部分,特斯拉占18.5%,而比亞迪為17.5%,僅以1%的差距緊追在後,不過PHEV卻是比亞迪的天下,整體市占率高達4成,後面全部車廠加起來的PHEV市占率還不及比亞迪一家。
專家認為,比亞迪在電車界能占有一席地位,正是靠二大武器:低廉的價格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從技術面來說,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不僅體積小、成本低,還採用垂直整合模式,進一步壓低價格。另外,他們同步生產的純電車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所謂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就是大部分時候用電來產生動力,當電池沒電時,就轉用燃油引擎驅動車子行駛,在便利與環保之間達到了平衡,更大幅降低駕駛者的里程焦慮。因此從市場策略來說,因為特斯拉只專注在純電車的發展,操作上明顯不如比亞迪靈活。
4. 特斯拉車款老舊&Cybertruck銷售不如預期
最後一個銷售下滑原因,就是特斯拉近年沒有再推新產品,每年都只是在現有的車輛基礎上做小改款,市場新鮮度開始衰退,同一時間,其他車廠又推出更多新潮、功能創新的電車問世,直接影響特斯拉的銷售量。
另外,電動皮卡車Cybertruck,原先被認為是特斯拉的一大創新突破,但銷售表現卻不如預期,專家分析,除了最終售價價格偏高,7.5萬美元讓許多消費者縮手外,外型過於前衛,也勸退了不少消費者。外媒更指出,2025年特斯拉已開始縮減Cybertruck的產線,把工人調去生產Model Y。
電動車還有未來嗎?
講了這麼多,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特斯拉銷售出現下滑,那麼電動車還有未來嗎?現在還能投資嗎?
這答案是肯定的,但過程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簡單。由於各國政府對減碳的態度依然堅定,歐盟和美國多個州已經訂下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目標,顯示電動車發展仍是趨勢。
不過,從銷售端來看,純電車的電池技術和高售價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這時候,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就成了一個折衷方案。它既能解決里程焦慮,又比燃油車環保,從數據上也能發現,近年來銷量增速,大幅超越純電車。中短期來說,投資人不彷多留意有涉入PHEV相關供應鏈的廠商,在純電車電池沒有大程度的突破瓶頸之前,這很可能是當前汽車市場的消費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