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黃立安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週末宣布共有570例「校正回歸」確診病例。「校正回歸」一詞出現後,連日引發社會各界熱議。「校正回歸」到底是不是台灣首創?其實隨著疫情爆發,因確診數多、篩檢量大,導致通報系統塞車,事後修正先前統計數據的情況,在各國屢見不鮮,英文稱為「backlog」(積壓量)。
根據《CBS》報導,5月7日,加拿大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省長伊恩·蘭金(Iain Rankin)表示,該日除新增227例病例外,尚有200多個病例已被確認,但未得到公共衛生部門的處理,因此仍未納入日常紀錄。先前,該地的公共衛生局負責人也曾表示,實驗室檢測積壓的情況很常見,篩檢速度會延遲至少3天。
疫情同樣嚴峻的日本也曾出現過修正確診數的情況。以日本來說,由於週末許多醫療機構休息,因此週一新增確診數較少,且日本每日公布的新增確診數,通常是反應2天前的篩檢結果。根據《NHK》報導,因衛生部門的工作失誤,導致東京的疫情數據在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近兩個多月的時間共漏報838例確診病例,對此東京都政府表示,「感染者激增導致保健所工作負荷增大所致」。
為何會有「校正回歸」的情形,去年9月《BBC》曾在報導中指出,去年8月底蘇格蘭每天平均處理超過20,000個檢測。由於篩檢量過大、實驗室量能不足的原因,導致積壓量嚴重。對此,蘇格蘭採取與英國政府合作增加實驗量量能的作法,以減緩積壓的情形。
對於「校正回歸」的出現,醫學系出身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個人臉書表示,當檢體數量暴增時,PCR檢測和疫調更可能塞車,時間差會拖更久。他認為,只要把實情說清楚就好了,創造一個新名詞,只是讓大家更困惑。
柯文哲於22日在個人臉書解釋「校正回歸」。 取自柯文哲臉書
面對外界的疑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校正回歸病例定義是個案採檢通報後,因檢體運送、實驗室量能、無法及時登打檢驗結果等因素,未於2天內完成檢驗結果報告的個案。
照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