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北市一對身材偏矮小的夫妻帶著8歲兒子至醫院求診,表示十分注重孩子的營養與運動量,但兒子卻一直都是同儕中最矮小的,導致長期缺乏社交自信。經過3年的持續追蹤,生長曲線一直維持落後3個百分位以上,每年僅長高4點多公分,經多方考慮與討論,家長決定在男童升小學五年級時自費施打生長激素,持續施打一年後,男童長高了11公分,終於擁有與同儕之間相處的自信與笑容。
青春期前的1至2年是身高黃金成長期
進入小學後,學校都會定期幫孩童進行身體健康檢查,紀錄身高、體重等,並將檢查報告提供家長,家長可藉由此方式追蹤小朋友的生長狀況。小兒科診所醫師林育婷指出,在小學階段,孩童平均一年約長高4到6公分,而在黃金成長期間,因賀爾蒙的改變,一年可能長高7到14公分。林育婷醫師解釋,女生進入青春期約在7至13歲之間,而男生約在8至14歲之間,性荷爾蒙會在進入青春期後發育生成,使骨板癒合,而骨板癒合前的這1至2年就是所謂的黃金生長期。
長期生長緩慢 可經評估施打生長激素
林育婷醫師表示,對於有身材矮小問題的孩童,家長可帶孩童至醫院檢查,根據個別狀況,每6個月到1年定期回診追蹤,若長期處於生長緩慢狀態,且剛好在黃金成長期內,可請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健保生長激素針劑給付,或是自費施打的必要。林育婷醫師表示,生長激素針劑是在模擬人體自然分泌賀爾蒙的機制,根據統計,進行生長激素施打療程後,再次檢測得到的預估最終身高與療程前得到的預估最終身高相比,平均多了7公分。林育婷醫師也提醒,雖然現在的針劑在使用上十分方便,也較沒有疼痛的副作用,但生長激素是需要每天且長期施打,家長在決定替孩子施打的同時,也要考量孩子對於注射可能衍生出的壓力。
基因影響身高 後天因素也很重要
現在孩童補習、課外課程越來越多,壓力增加、睡眠時間壓縮,林育婷醫生指出,孩童身高主要是由父母雙方基因決定,再合併睡眠、飲食、環境等後天因素影響。林育婷醫師提醒,家長應觀察孩子的壓力狀況,並適時調整;飲食上,應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抑制生長激素,且糖分攝取過量可能導致孩童往橫向發展。另外,人體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會分泌生長激素,孩童盡量在晚上10點前就寢,並多從事籃球、跑步、跳繩等會刺激生長板的運動。林育婷醫師呼籲家長,小朋友從出生到到青春期前的每一年都很重要,不能夠單把希望放在僅一、兩年的黃金生長期,而忽略孩子的其餘期間的生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