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想像過自己的老年生活是兒孫滿堂、孤獨憂鬱、疾病纏身、還是活到老學到老?另外,守候在旁照顧的人是另一半、子女、外傭、照服員?想過老了到離開人世,長照費用大約是多少?人老了,最關心的就是健不健康?錢夠不夠用?誰來照顧?
高齡化進程加速,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遠快於歐美各國,預估2025年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預期國人的長照需求將在未來5至10年內大幅成長。據國泰人壽資料統計,近一年投保長照險中,超過5成為20~39歲年輕人,顯示長照議題已在年輕世代發酵,開始超前部署長照保障。
政府2017年推出的長照十年2.0,是希望幫助國內70多萬失能家庭,但是政府準備長照的預算有限,實質補助常會與有照顧需求家庭的認知有所差距,長照預算並不是每一個家庭或每一位病人都會照顧到,政府會優先針對弱勢家庭提供實質補助,所以並不是你希望政府提供協助就一定會得到實質幫助。
隨著台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18年:老人比例超過14%,台灣邁入高齡國家;2026年:老人比例超過20%,晉升超高齡國家,到了2034年,全國一半以上都將是超過50歲的中高齡人口,走入人生下半場,避免不了面臨老化、身體病痛、病重臥床等身體狀態,需要看護及醫療機率變高。
當家中有一人身心功能開始喪失時,無可避免的照顧責任,直接衝擊一個家庭的經濟和時間分配。根據勞動部推估,台灣1153萬勞動人口中,有231萬的人雖然不是主要照顧者,但須分攤照顧責任,白天上班、晚上接手照顧,或經常要請假帶長輩就醫,換句話說,每5個上班族就有1人踩到長照地雷。
雖然政府長照20.中有長照支付新制,自2018年起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項給付服務,放寬申請資格與提高補助額度,包括外籍看護工家庭也有部分補助,但許多民眾都不知道。
但是會面臨一種窘境是,就算申請到服務,也經常需等很久,或是服務內容限制很多,無法滿足需求,需要被照顧者一旦失能程度加重,只好放棄政府的長照服務,轉而申請外籍看護工和機構,但這兩項選擇都被目前的長照政策排除在外,也就是說,高達5成的長照失能家庭無法申請政府的長照服務,也就是「用不到」的困境,此時就必須自力救濟了,如果家中人力有限,勢必要透過經濟請外力來輔助。
出院的第一天,可能是失能的開始,長期照護的費用包括一次支付費用、照護費用和耗材費用,若聘請全天候看護,每個月保守估計需要10萬元,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是龐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建議及早規畫,以應付未來長期照護所產生的龐大費用。
市面上常見的3種定期給付長照相關險種,分為依失能和失智狀態給付的長照險、依疾病給付的特定傷病險(俗稱類長照險)和依殘廢等級給付的失能殘扶險,無論哪一種,與終身壽險、醫療險最大差異是,長照險透過每月或每年付給保戶一筆錢,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基本保障。
一般來說,長照險理賠項目是被保險人因疾病或意外,喪失自理生活能力時,會給付保險金以減輕經濟負擔,且以「長期照顧狀態」給付理賠金,其判定依據為,首先是「生理功能障礙」,只要符合巴氏量表或依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判定達特定期間以上(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只要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走、更衣等6項中有3項無法自理,保險公司就會給予理賠金。
另一種為「認知功能障礙」,則是持續失智狀態,並有2項以上分辨障礙外,且依臨床失智量表(CDR)或簡易智能測驗評估達中度以上,即符合理賠標準,但要注意的是,民眾透過長期治療、復健,身體逐漸好轉,就會暫停長照險的給付。
長照險不論任何原因造成失能,只要有長照需求就理賠,給付方式分為一次性與分期給付;至於失能扶助保險針對不能預期的疾病或意外,導致身體外觀或內在臟器缺損所造成的部分失能就會啟動理賠;至於特定傷病險,只要被確診罹患特定疾病即可申請理賠,不考慮原因。但要注意的是,特定傷病評估的標準,比長照險更高。
從給付方式看,長照險與失能扶助險都提供一次性給付與分期給付,比較符合長照財務需求的週期,而特定傷病險只提供一次性給付,保戶領到理賠金後,需有相當的紀律自主管理金錢。
2020 年末因多家保險公司宣布失能險商品停止銷售,而造成了一波搶購潮,目前失能險商品在市場上已所剩不多,且大部分為定期險商品,民眾在挑選時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預算來選擇,而過去從來沒有規劃過失能險的民眾,把握所剩不多的終身型失能險是個非常好的選擇,畢竟以目前的保險市場來看,未來失能險可能只會越來越少了。
以往終身壽險是為了保障保險人一旦發生意外,可以讓遺族有筆理賠金,不至於造成經濟負擔;至於長照險,是迎合希望透過保單,能讓自己晚年起碼花得起錢請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