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因應高齡少子化及協助家族財富傳承,主管機關推動信託2.0政策,金融業者積極響應力推安養信託,以守護長輩晚年生活,保障退休金安全,避免家族財產糾紛或詐騙情形發生。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估算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的老人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該如何打理退休後的安心老後生活,讓所存的退休金用在自己身上,老有所養,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不管人生藍圖如何,退休後安養是人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辛辛苦苦存了一筆退休金,或攢下全家遮風擋雨的房子,順利的話可以頤養天年,但萬一未來生病臥床甚至失智,這筆錢能否有效運用在自己身上,或是透過有效配置,讓財富能穩健增值,並指定用在想要照顧的人身上呢?
隨著安養信託的需求愈來愈大,現在不僅銀行業者,財富管理業者也蓄勢待發,台新銀行全臺培育逾250位分行信託業務專員,專業協助退休長者成立安養信託,並以第三人律師擔任信託監察人,確保信託財產專款專用,確保長輩生活費與醫療費使用無後顧之憂;公勝保經旗下的公勝財顧與阿爾發投顧搶先投入的安養信託市場,強打結合機器人理財服務。
公勝財顧總經理蔡聖威建議,不妨透過安養信託平台可指定信託監察人,當委託人發生意外(如中風、失智)而無自主意識時,受託銀行還可以按照信託監察人的指示,將資金撥入指定帳戶中,讓資金100%運用在當事人身上。
台新銀行信託事業處資深協理陳欣珮表示,觀察到許多長輩近年趨於積極守護退休金,由於其年輕的時,努力工作重金栽培子女,將晚年生活寄託子女,但時常有事與願違的風險,建議民眾可善用安養信託並搭配設置信託監察人,強化財產保全,若無合適親友擔任信託監察人,亦可考慮有公信力的律師或社福團體擔任。
以台新銀行服務的信託案例說明,案例中王老先生(化名)配偶與世長辭,老先生原本期盼依靠兒女照顧,不致孤獨終老,但與晚輩共同生活時,發覺晚輩反而依賴自身退休金生活,老先生擔憂未來財產透支遭到遺棄,台新銀行信託業務專員了解老先生處境,協助其成立安養信託,信託契約約定每月給付生活費,以及日後的安養醫療費支付。
陳欣珮補充,本案例中最關鍵部分在於信託監察人的選任,因老先生的手足皆已屆高齡不適合擔任信託監察人,而老先生之晚輩也非合適人選,經台新銀行建議後,老先生決定採納由第三方公正的律師擔任信託監察人,未來若遇老先生醫療費用支出,可由照顧的家人提示醫療單據,經信託監察人審核無誤後指示受託銀行支付。除此之外,若未來老先生居住在安養機構,信託監察人將定期探訪老先生,並由其指示受託銀行定期支付安養機構費用,藉此確保信託財產專款專用,保障老先生的晚年生活。
蔡聖威表示,民眾可依自己風險屬性,透過長期累積,穩健地累積資產,並委由專業的受託銀行保管,確保資產的指定用途,不只預防資金被詐騙的風險,還能按步累積退休計畫。
社會新聞常見父母親年邁後,發生分財產糾紛被當皮球踢來踢去的窘境,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表示,藉由安養信託平台,民眾可依自己風險屬性,結合專業機器人理財服務,逐年累積退休金。更重要的是,委託人可以指定用途,用在自己或配偶、身障子女身上,避免爭產爭議,甚至解決老後無人照顧的狀況。
蔡聖威強調,透過信託規劃,依自己意願分配資產,還能掌握金錢的使用是否適當,萬一失智或失能,有受託銀行可以代管資產,並指定支付給醫療照護單位,同時避免其他債務人求償,達到保全資產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