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校園常常推薦大家多認識越南、印尼、泰國這三個國家,其實對於更年輕的一代,我覺得緬甸是可以花時間去認識的,因為除了土地寬廣,面積是台灣的十九倍,更是佛家國家相當友善,並被外商視為亞洲最後一塊尚未開發的寶地,我們在金甌女中舉辦的免費緬甸語公益課程中,葉影擬老師授課已進入中階,十多位同學超過七期的進修這個學習困難度非常高的語言,我覺得政府也應該提早佈局,因為他們具備很多年輕的人口紅利及給台商發展的舞台,據我所知緬甸的教育相當欠缺,如果在首都開辦國際學校將會是一大機會!去年認識了我們就諦學堂其中一位學員林語珊,並邀請她前來分享緬甸教育的觀察及到電台分享公益理念,獲得相當好評!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長林語珊,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她從小就跟著父母、姊姊去育幼院、養老院當志工,也曾經利用大學課餘時間,到花蓮靠海的豐濱鄉學校擔任教育志工,更參加服務型社團,擁有辦理多次偏鄉教育營隊經驗。家庭教育與熱情支持,讓她從思想到行動都朝著志工服務的路途前進。上大學後公費生的她思索著,若一個人去參加志工服務也不一定是那麼難的事,因此挑戰自我,邀了幾個好朋友,上網搜尋東南亞可能服務的學校,因為「東南亞比較近,將來可以不斷的持續過去,是一種跨出舒適圈的挑戰,也可以有更多機會深耕當地。」第一年林語珊看中了泰北,因為她的爺爺是撤退來台的老兵,定居龍潭石門,跟泰北具有相同背景及歷史情感的連結。於是她開始寫信給當地華校,說明自己是一個大學生,想去當地做志工,等了兩個多禮拜也沒人回應。就在她想放棄時,接到一通很陌生的國際電話,是泰北滿星疊的大同中學校長張明光打來的,表達歡迎她且願意配合她前往投入關懷之意,讓林語珊開始了一年四趟泰北行的國際志工生活。那兩年間,她還與很多台灣志工前輩藉由義賣咖啡,一起幫當地學校募到一台交通校車,也間接促進當地茶葉對外的連結及行銷,把泰北的故事傳遞給更多人。放棄公費 也要到偏鄉用教育改變兒童的命運二○一七年她規劃至緬甸北部探訪當地中文學校,本來只是一趟單純的自助旅行,但十分感佩當地傳承中華文化之艱辛,亦感嘆教育資源缺乏的窘境,回台後立即與國中同窗廖元歆自組團隊,創立協會組成「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號召台灣青年學子加入,發展成國際志工服務團隊。「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這兩年已帶領兩百多名志工前往緬甸中文學校服務,亦曾向康軒出版社等募集超過四十公噸的書籍等物資送至緬甸偏鄉學校,並與許多學校合作辦理寒暑假專業營隊。協助興建圍牆、橋樑、裝設天花板、教室內照明設備等。希望拓展實現輔助偏鄉建校辦學、資助貧童就學的企圖心。日前我受邀出席「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二週年的慶典,踏入活動現場即感受到年輕人的活力與燦爛笑容,原來是因為「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已在全台進行了三百場演講,許多年輕朋友都受到林語珊「走出校園後,依然可以圓夢」的行動感召而來,當天出席貴賓感覺不多,也顯示出他們的資源是缺乏的,而今天的成果是非常艱困的努力下經營而成。年輕最有勇敢的本錢,相信未來有更多人像林語珊一樣,雖然只有二十三歲,就有「看見需求當仁不讓」,去追求實踐改變偏鄉環境,並以溫柔的方式轉化改革力量。我們相信,社會上雖然存在許多不公平,在維持人權的普世價值下,應該努力讓每個兒童都能溫飽,並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作者李三財為就諦學堂創辦人、北商大東協研究中心執行長、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