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霸集團的風暴到中華銀行出現擠兌時,達到高潮。但這個擠兌高潮其實是不該出現的。原因在於,台灣的銀行只要參加存款保險,每位存款者在每家銀行就享有100萬元以下存款金額保障的權益。因此對大多數存款者而言,除了可能發生利息損失外,其實毫無風險。事實上,依照歷年來在台灣發生的擠兌事件,沒有一次不是政府捧著大綑鈔票出來,拍著胸脯保證,全部的存款都會受到保障,一文錢也不會少,完全沒有擠兌的必要。結果也是如此,從沒有一家銀行因而受到損失,也沒有一個存款者因此而領不到本金與利息。
#@1@#就中華銀行而言,存款戶更是一點也不用擔心。儘管擠兌事件剛發生時,目前已請辭獲准的金管會主委及其幕僚一時慌了手腳,先說政府不會接管,過了幾個小時又改口說會接管,終於讓部分存款客戶放下心來。但是這幾位金融首長卻忘了一件事:中華銀行早被金融重建基金(RTC)列管在案,因而依法其所有存款,不問本金利息,沒有上限,完全受到政府保障。因此任何客戶的任何舉動只會造成本身無謂的損失。只要這樣的訊息一宣布,擠兌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1@#但這樣的政府德政,讓被RTC列管的銀行及其存款客戶完全放心,皆大歡喜,其後患卻無窮。事實上不只這些被列管的銀行,所有在台經營的銀行,如果清楚政府官員的行事規則,都知道存款保險那100萬元上限根本是唬人的;一旦出事,不問哪家銀行,不管是誰存款,不論是否列管,一律百分之百全額本息保障,讓大家完全放心、皆大歡喜。然而這樣的好事,怎麼不遍行全世界,唯獨台灣人民如此幸運?甚至連那些發明存款保險制度的先進國家都遠遠落於我們之後?他們何其愚而我們何等聰明!顯然不是如此。銀行經營就跟任何產業一樣,是不可能沒有風險的。銀行的風險管理尤其重要,因為銀行是向承擔不起風險的存款者取得資金,貸放給顯然有風險的企業經營者與借款者;而且正是透過所謂POOLING的機制,將風險分散、降低,創造出高收益、低風險的資產組合,讓不想涉險的存款者獲得幾乎無風險的利息收入。也正因為必須降低存款者的風險,銀行必須慎選資產組合,政府也要從旁監督。但若政府的黑手介入,一肩扛起存款的全部風險,則銀行即無須再小心翼翼地挑選資產組合,儘管放手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放款或投資對象,則銀行即失去其做為銀行的基本功能。一般存款者既不必擔心選錯銀行,一旦發生意外而血本無歸,則正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而全面的保險,去選擇利率最高的銀行,如中華銀行,完全不必顧慮其經營是否健全、集團是否可靠、風險是否太高。因而經營得愈壞、風險愈高的銀行,愈能出高利率引誘愈多存款者爭相投入。當銀行、金融業,乃至更多集團都飽受庇護,台灣又要靠誰來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