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偏低的台股,自今年6月外資大舉買進、政策偏多兩大引擎推升下,指數一舉衝破9千點,相較於亞洲各國漲幅居冠,補漲行情已啟動。許多分析師大膽預言:年底前上看1萬點!然而,本土投資人信心不足,許多人選股沒有跟上主流,抱怨賺了指數,卻賠了股價;焦急失措之餘,宜認清趨勢、調整心情,迎接另一波衝刺。為何本土投資人信心不足?他們發現,根據經驗所購買的股票,價格文風不動,但一些不知名或外資點名買進的公司,價格卻活蹦亂跳。回顧台股前兩次大波段的股市上漲,部分投資人眼見萬點,有近「關」情怯、股市過熱的感覺,但此次股市上漲,與前兩次股市上萬點不可同日而語,茲說明如下:一、89年阿扁當選總統前,台股曾有上9千或上萬點的紀錄,但當時上市公司僅472家,市值僅12餘兆左右。而目前上市公司有678家,市值高逾22兆餘元,上市電子公司也從106家成長逾倍,市值由7.31兆,成長至12.51兆。目前許多傳產股本益比仍在10倍,股價約在6千點,而金融股股價約在4千多點,故股價未全面大漲,每日成交值如在2千億,和當時千億是類似的金額。二、89年本益比已達30倍,自然人占成交比率為88%,外資持股比率僅16%,成交比率為3.5%;但目前本益比僅20倍,外資持股比率約35%,成交比率約23%,故此波外資是台股最大贏家,也具有主導台股實力,而國人並未出現全民瘋股,尤其截至7月初,融資餘額只有3,194億元,占總市值不到1.4%。三、目前國內金融商品已趨完整。期貨成交量達世界第18名,台股指數選擇權則為全球第3名。債券成交日均量約為8千億,其中買賣斷約50%,故就其交易量占GNP比重及結構而言,與美日相仿。此外,認購(售)權證,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REITs、ETF、結構債,其發行量、交易量都已為成熟商品。尤其OTC早脫離冷凍櫃,家數由89年的300家、市值僅1.05兆,到目前的533家、市值約2.17兆,平均日成交額由154億元至目前320億元,且7月9日成交金額達712億元,創歷史新高,宛如一新的交易所,更何況我國還有興櫃股票多達250家,含許多市價達300元以上,故投資人有許多市場、商品可購買及避險。股市過熱、股價過高,只是心理因素。就經歷股市兩次上萬點的投資人而言,不可被股價指數迷惑,要知整個市場環境、結構已大不相同。更何況去年上市公司總獲利1.5兆元,創下歷來新高,故此時本益比僅約20倍,和民國89年本益比30倍不同,更與民國79年12682點時本益比達67倍大不同。此時投資人要選低本益比且未來有轉機的股票,例如原物料概念股及營建、資產股,以業績為操作依據,在股票輪動前逢低布局;像是電子次產業中的太陽能、IC設計、LED及醫療生技股等,可在量縮不破支撐時,尋找切入點;而金融股進入的順序則為證券股、其次保險股,最後是銀行股。切記,在股票已全面上揚,本益比在30倍以上,融資餘額水位超過總市值3%,且金融股全面上揚時,才是股市過熱,要全面出場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