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今年以來的表現可說是傷透了所有投資人的心,不論是歐洲、中亞、非洲及亞洲國家股市,今年的投資報酬率少說2、30%,多則甚至超過100%,對於投資海外基金的投資人來說,今年可說是豐收的一年,除了原幣別的報酬率外,台幣匯率貶值所帶來的匯兌利益,更讓海外基金的投資人笑呵呵。因此,最近只要是海外相關基金銷售情況都不錯。不過,投資人也不要忘了「物極必反」的定律,展望明年,海外股市是否能持續今年的表現,不無疑問,本期的「社長開講」就針對台股現在結構性變化情況,及這個結構性改變對於未來投資人來說,其背後所可能隱含的投資意義,為投資人做詳盡的分析,與讀者分享。
#@1@#從2002年開始,鋼鐵、航運、塑化、汽車等傳產股,在中國大陸對原物料強大需求的推升下,股價可說是漲不停,營建股也因為景氣從SARS谷底翻揚,股價也隨之大漲,投資人紛紛棄電子股而就傳產股。一面倒的結果,以往股價都高高在上的電子股,在投資人棄養的潮流中,也逐漸出現雞蛋水餃股。電子股的光環不在,讓很多原先混水摸魚的劣質的科技公司現出原形。不過,隨著時間流逝,投資人棄電子股而就傳產股,今年以來似乎有逆轉的跡象。今年以來,過去3年最火紅的鋼鐵、航運及營建類股,今年以來,成為部分台股跌幅最大的類股,像是鋼鐵類股今年跌幅高達31%,表現僅略優於造紙類股的負34%,其他像營建運類股今年跌幅達30%,航運類股今年跌幅達24%,都是典型的物極必反的例子。相反的,過去幾年一直處於挨打狀態的電子類股,今年以來反而是呈現鹽魚翻生的走勢,今年以來類股報酬率高達17%左右,遠遠高於台股約1%的報酬率,僅次於預期可能會受惠於大陸人士觀光商機的觀光類股的28%。
#@1@#從去年底到目前為止,台股的指數表現幾乎沒有進帳,指數仍在去年底的6140點附近,若以今年8月30日的6455高點與6140點相較,漲幅為5.1%,若與10月28日的5633低點相較,跌幅為8.3%,今年的指數空間的振幅約在13.4%,與往年上下波動幅度平均20%,有時甚至高達3、40%相比,今年台灣的股市的確是變的較為和緩,與往年台股給人上沖下洗的印象,有了相當大的出入。表面上看起來,原因是台灣的投資人變得較為理性,實際上的原因,與國內的散戶投資人因為過去的不愉快經驗,加上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致使散戶投資人淡出國內股市有關。這可從代表散戶參與股市的信心參考指標融資餘額可看出,如圖2所示,台股在去年3月初,創下自2000年萬點下跌以來的高點7135點,同時間,散戶也非常熱情的參與其中,因此,融資餘額從2003年SARS期間所創下,近1500億元的低融資餘額水準一路增加,去年3月初融資餘額最高曾達到3500億元。不過,後來隨著股市加權指數的下滑,融資餘額也一路下降,近來無論是看多的融資餘額,或是看空的融券餘額,都呈現平靜無波的走勢,顯示投資人的激情不再,這也是台股一年多的一直不見激情的重要原因。
#@1@#在多年前,台股熱度仍相當高的時候,號子內總是擠滿了人,無論是菜籃族或是退休一族,甚至是上班族,都還參與其中。因為在股市熱時,很難有人能抵抗股價上漲的金錢誘惑。想想看,對一個上班族來說,月薪若是10萬元,應該算是中等以上的水準。以一個月30天來看,日薪大約在3000多元,這樣的薪資水準,大富可能很難。不過,足夠維持生活水準在一定的水平。可是對於有投資股市的投資人來說,只要股票一漲,獲利可能很容易就超過一個月的薪水,若以這種角度去看每個月上班的薪資,很多人的想法可能是,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賺錢。「如果」股票賺的錢可以足夠讓自己過生活的話,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生財工具及管道。可是這是個很大的「如果」,可是在之前台股都有不錯的表現時,很多人的風險意識就會變的較為薄弱,因此,就一股腦的將手上的閒錢往股市裡丟。台灣民眾股票投資占所有金融資產的比重,也因而遠高於其他國家。根據高盛證券依據各國央行的統計資料整理的結果,台灣民眾持有股票占其所有金融資產的比例,平均高達30.9%(圖2),遠高於澳洲的18.4%、美國的16.3%、英國的11.5%、日本的8.5%、韓國的5.4%及印度的0.3%,因此,近幾年來台灣散戶投資行為日益保守,加上原本就已經滿手股票的雙重影響,也難怪台股近年來少了一些激情。
#@1@#台股指數在2000年崩盤前,曾經在1997年第4季及2000年第1季,二度登上萬點大關。這二次的萬點叩關,讓股市再度回復到民國70年代晚期的盛況,股票投資再度成為全民運動。原本對股市漠不關心的人,也因為受到周遭人的感染,而注意到股市的漲跌,甚至參與其中,而股市成交金額也因而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整個股市就像是一個大型宴會一樣,每天在全國各地所舉辦,只要有錢的人都可以入內參加。很多人都深怕錯過這場宴會,因而前仆後繼,爭先恐後的投入,深怕落後於別人。就是因為這樣大規模的投資,在2000年崩盤後,股價指數一路從萬點跌落到3400多點才止跌,平均跌幅高達65%。這樣一路的大跌,讓原本介入股市就較其他國家民眾來得深的台灣投資人來說,等於是受了很嚴重的內傷。假設原本投入的金額為100萬元,後來只剩下35萬元,這還是假設是沒有使用融資的投資人,不然可能是血本無歸,甚至還有可能呈現負債的狀況。
#@1@#若說股票投資是台灣民眾的最愛,可能少有人會持相反意見,就算現在熱度已不若往常,券商的據點數量還是高的驚人,而民眾持有股票的比重,如前所述,不僅遠高的其他國家,而且相對於其他資產類別,也是呈現遙遙領先。根據央行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986年到2000年間,台灣民眾持有股票占所有金融資產的比例,每年都高達40%以上(圖3)。在1989年,也就是台灣股市第一次狂飆的民國88年時,股票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甚至高達48%,就算是股價指數從12682點高點反轉,仍未曾動搖投資人的持股信心,這個比例依然維持在42%以上,甚至達到47%。如此堅定的投資信心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也就是這樣堅定的信心,讓台股後來還能再度向萬點叩關,不過,如圖4所示,2000年的股市大崩盤,的確讓廣大的投資人信心遭受到嚴重的創傷,原本持股比例都在40%以上,到2000年底時,持股比例大幅下跌12%,變為31%,一方面可能是股票市值縮水的關係,另一方面,退場也可能是持股比例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同期間內,除了現金增加到40%以上之外,另一個呈現增加趨勢的資產,就是退休金及保險商品的增加,總體來看,投資人的投資傾向的確有偏向於保守的跡象。
#@1@#相對於近年來散戶的逐漸撤出股市,外資法人則是勇往直前的進軍台股,自從80年開外資以合格國外機構投資人(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投資國內股市以來,外資法人可說是台股最忠誠的投資人,其實最主要是其背後的MSCI指數影響所致。這一路走來,外資的投資限制逐步放寬,相對的,MSCI給予台股的權重也因為投資限制因子(LIF,Limited Investibility Factor),從0.55逐步提高到0.75,最後在今年5月份則完全反應台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也因為管制逐漸放寬,外資投資台股的活動也愈益活絡,如圖4所示,外資買賣台股占整體成交比重,從1995年幾乎等於零開始,逐年呈現增加走勢。尤其是2001年以後開始,隨著散戶投資人逐漸退場觀望,外資的買賣金額卻不減反增,近期已接近成交值的20%,以近期日成交值約1000億的量來看,外資成交的金額約在200億元左右,其市場影響力正在逐漸加大當中。
#@1@#外資在MSCI的影響下,投資台股可說是不遺餘力,如圖5所示,外資從1994年持有台股不到5000億台幣的規模,12年之內增加8倍,達到4兆5千億台幣,年平復合成長率達到20%。尤其是最近1年,在MSCI在去年底及今年5月二度將台股權重提高後,短短一年之內,外資投資金額從3兆台幣,增加到4兆5千億台幣,年成長率高達50%,等於是在一年之內買下再買下100%的台積電,買盤力量驚人。而外資持股占台股總市值也從10年前的10%,增加到目前的約3成水準,近一年來,要不是有外資這股龐大的買盤,台股下檔空間,絕對不只是5000點的水準,應該有機會出現更低的指數水準。
#@1@#根據美商高盛證券的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外資買超的標的物主要集中在電子股上,其中尤以電子權值股為主,若與MSCI指數為基準,目前台股中電子股的權重約是56%左右,而今年以來,外資買超的金額有大約76%都是集中在電子股的買盤上(圖6),遠超過MSCI指數的56%達20%,顯示外資今年的操作方向,完全以電子股為主,這也是今年電子類股的報酬率能達到17%的主要原因。至於金融股,今年以來的表現令人失望,到目前為止,報酬率為負15%,主要原因之一也與外資的買盤有關,相對於金融股20%的MSCI權重,外資只花了7%在金融股上,外資對於電子股買盤的排擠效果,對於金融股股價,顯然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負面影響。
#@1@#從以上的台股結構分析來看,外資買盤未來對台股將會有增無減,雖然最近這一個月以來,外資買超台股金額已接近1500億台幣,不過,由於之前外資對於台股的持股比重一直是低於MSCI指數的指標水位,因此,未來如果台股還是持續上攻,外資買盤將會被迫加碼台股,以免表現輸給大盤或指標指數。預估未來外資仍需投入約100億美元(約是3,350億台幣)的金額,才能將台股部位拉升到與指標水準相當,因此,在電子股旺季效應持續加溫,而且明年第1季有可能淡季不淡的情況下,電子股中的3高指標股、面板類股、封測及消費性電子相關零組件個股,在業績持續看好的利多助益下,股價將有持續上攻的空間,再加上外資買盤的助攻,今年底前,投資人應該可以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