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坎尼斯‧亞羅曾表示:「運用組織以完成自己的目的者,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以及最早的真正創新。」私人企業正是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最非同小可的組織創新,如果少了它的動能和彈性,那麼今天的經濟會是副什麼面貌,實令人難以想像。企業對現代經濟至關重要,以美國為例,在總收入中有1/3係來自於市場交易,這證明它們是可以順利完成的。然而,企業也並非位於市場之上或市場之外,因此,市場情況或條件的轉變如包括技術或貿易等方面的轉變,甚或會讓企業破產倒閉。簡言之,企業乃市場力量的僕人,而非它們的君王;如果企業未達到市場競爭的條件,就會消失在這世界上。企業何以會存在?簡單地說,即是交易成本會使講求階級制度的結構,遠比原始市場交易更有效率。如果要讓這種組織發揮作用,它就必須有可能形成信用關係,因此我們才可以預期到,在信用水準較高的先進國家中,出現大型企業的情形要遠比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來得普遍。就拿美國來說好了,擁有50名員工以上的工廠約占了整個製造業的80%,可是到了印尼,這個比率僅及15%。企業雖然是個相當美好的公共團體,可是,它也包含了一些先天上的缺陷,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當屬利益的衝突。比方說公司資源的掌控大權往往是操在主管的手中,而通常他們都會犧牲其他人的利益以追求自己的好處,經濟學家把這稱之為「委託人與代理人」的問題。另外,資訊的不對稱和集體行動的障礙又進一步惡化了這種「委託人與代理人」問題。對於企業經營方面的未來趨勢,企業的主管要比任何人都來得清楚,在這種情形下,自然難以創造出足夠的誘因,以確保管理階層的行為能照顧到其他人的利益。因此,最後的結果也顯而易見,那就是企業極易遭受到主管們無能、只顧自己私利,甚至欺騙或不法情事的傷害。在實務操作上可以用六種彼此相關的方式減少這種風險,首先就是市場紀律、其次就是嚴密的內部審查、第三為個人的規範,如詳細列出股權交換的需要條件、第四為官方的規範、第五則是超然獨立的稽核等、第六則是重視誠實交易的價值。
#@1@#先前我們曾提過,生活標準的提高以及其不平均的擴展,乃全球市場革命中最受矚目的特色,而自給自足且可長可久的成長源頭,就是技術的創新。毫無疑問的,市場經濟在技術創新中找到了經濟學家口中所謂的「免費午餐」,紐約大學的威廉‧鮑姆(William Baumol)認為市場程序的核心特色其實為創新,而非價格的競爭,而競爭則迫使企業在創新方面做投資,不然,風險就會如影隨形,最後自然就會被逐出市場。整體而言,這種創新的行為並非特別有利可圖:有些公司很幸運,有些則不然,不過其動機卻已不再是希望獲取特別的利潤。如果一家企業不再屬於創新的比賽行列中,那就註定會步入失敗,再者,創新也並非來自於市場外部,而是牢牢繫於資本主義身上。
#@1@#在明瞭了創新所扮演的角色後,接著就要談到智慧財產,它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財產權制度中,最重要的財產,也唯有強而有力的國家能夠加以保護,而有必要加以保護它的理由,就是概念或構想乃公共財。即是指一個人可以在不剝奪其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就可以充分享受到某些構想的甜美果實,可是內容一旦洩露出去,那麼每一個人都可以取得這些構想。另一方面,如果它們都可以免費獲得的話,那就沒有一個人甘願做傻子,花費大把鈔票創造出這些構想了。解決之道就是對所謂的智慧財產如專利、著作權及商標等加以保護。對創新而言,專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不過卻也是法律認可的一項商業限制。智慧財產的保護需要一套微妙的平衡感,以維持各方利益,不過分寸卻頗難拿捏,以致經常有過猶不及的情形。通常強而有力且只顧自己利益的生產者遊說團體會帶來強大的壓力,讓智慧財產的保護過緊,有鑑於此,保護措施絕不能漫無節制地授予。目前在美國就似乎正在發生這種情形,連一些用途未知的基因科學或微不足道的企業經營方式也列入保護的範圍,徒增大家的困擾,像網際網路中「一鍵到底式的採購」就是。總之,智慧財產權的授予如果過分氾濫的話,就會對商業形成沒有必要的限制,而且我們也應該如此看待這件事。
#@1@#金融中介機構是市場經濟的血脈,可以從不需要資源或是不會運用資源的人們手中取得它們,然後再供應給需要這些資源或有能力運用它們的那批人。金融市場的深度和複雜程度,可謂與每人平均產出水準息息相關,世界銀行就曾指出,金融市場相對較強的開發中國家在1960年代,成長率要比該市場相對較弱的開發中國家快速許多。金融系統係執行四項最基本的功能:使儲蓄充分流通(否則流出的管道就會大受限制)、合理分配資本(融資予生產力較高的投資案,並允許人們的支出暫時高於其目前的收入水準)、監督主管(確保資金的花費一如他們當初的承諾,沒有移作他用或中飽私囊的情事),以及轉嫁風險(藉由風險的共同承擔或把風險分配給最有能力忍受的人)。總括來說,這些都是維繫體系運作所需的機能,如果缺少了這套功能十足、具競爭力而且又有彈性的金融系統,那麼一個成功的市場經濟則無異是緣木求魚。然而由市場所主導的財務配置雖然是無法替代的,但卻容易陷入一些大家所熟知的困境中。例如,金融市場會在績效的監控產生障礙,銀行也常變得脆弱不堪,在價格方面容易呈現劇烈的上下擺盪,且容易產生群眾行為。因此,有人遂下這樣的結論:這種脆弱體質之下所呈現的「不完美」,就代表這種市場應該予以廢止,不過,如果少了金融中介機構,市場經濟勢必無法運作。而為了消除市場的「失敗因素」,我們就必須牢牢記住:一個人是永遠不可能做得比其最佳狀態還要來得好,所以,如果消除這些「不完美」的成本,要超過這麼做所帶來的好處,那就不妨默許它們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