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第二版》雜誌(Business 2.0 Magazine)2006年3月號專文報導未來的網路趨勢,這篇題為「25家下一代網路公司」(The Next Net 25)的分析文章列出了25家新興網路公司,並將其分門別類,包括「社會媒體」(Social Media)5家、「媒合過濾」(Mashups and Filters)6家、「新興電話」(The New Phone)4家、「網站工具」(The Webtop)5家、以及「網站平台」(Under The Hood)5家。比起十餘年前網路「初現江湖」時,這一波的網路產業發展較當年更為來勢洶洶。可以想見的,其他業界人士認為會影響未來網路趨勢的新興公司,當然絕對不只Business 2.0所羅列的這25家,但是Business 2.0所觀察到的方向,對於我們廓清當下產業生態整體發展態勢大有助益。
#@1@#然而,不論從事業經營的觀點、或者從投資獲利的角度,這25家新興網路公司大多還沒有明確的營收模式,他們確實掌握、帶動了網路使用者的的需求,但卻尚未揣摩到將這些需求化為金錢的本事,以便能夠藉這些金錢來生存。以Business 2.0列在「社會媒體」項下的5家公司為例,其中包括:新聞整合(News aggregator)Digg.com、社會廣播(Social radio)Last.fm、協同出版(Collaborative publisher)Newsvine.com、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Tagworld.com、視訊分享(Video sharing)YouTube.com等。我們可以觀察到,每一個網站都匯聚的可觀的人氣,但並沒有讓人一目了然的獲利模式──除了已經被市場認可的網路廣告之外。當業界分析師在討論這些公司是否擁有特殊的經營模式之時,大家矚目的焦點多半放在這些公司本身誰能夠脫穎而出、是否有辦法創造營收,卻忘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認為「社會媒體」的基礎是「客戶創造內容」(Customer Created Content, CCC),如何維繫「閱聽大眾參與」(Audience Participation)的熱情而不墜,可能才是真正讓這些公司得以持續生存的最大動力。更明確的說,這些本身沒有內容的公司,試圖憑藉著網友創作的內容,躋身以內容為競爭利器的媒體產業,如何能夠吸引網友持之以恆、源源不斷的替他們免費提供自己的創作,讓網友心甘情願的「為人作嫁」,才是比摸索獲利模式更急切的任務!
#@1@#我們可以看到網誌(Blog,網路日誌的簡稱,或稱博客、部落格)的熱潮依然在高檔盤旋,但是,我們更發現網路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荒蕪的網誌遠比經常更新的網誌要多得多!有人稱呼網誌為「平民媒體」(Citizen Media),如果網誌確實是媒體大家庭的一份子,那麼,這些成千上萬的網誌是否也該要有某種經營模式?即使我們可以把「獲利」作最寬廣的定義,不論是在網路上出名、透過網路獲得金錢……,這些個別的網誌要如何獲利?我們應該省思的是,僅僅依賴網友創作的興趣、與他人分享的慾望,當作網路公司堆疊內容、進而創造營收的基礎,顯然稍嫌薄弱。
#@1@#Business 2.0認為,網路上的新興文化皆與「消費者創作」(Consumer Creation)有關,而這波新興的文化係由為數約3,000萬個網誌、7,000萬張在Flickr照片分享網站上的照片之類的作品所組成,透過滑鼠的點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攝影師、或者音樂播放師。而閱聽大眾──超過10億以上連結到網路的人們──本身正在創造一種新型態的社會媒體(Social Media),正如同前一波網路熱潮一般,這種新型態的社會媒體必將引發為數可觀的「下一代網路」(Next Net)商業模式的創建。中國大陸知名演員徐靜蕾在新浪網上以「老徐」為名的「博客」,據說開站百餘天就創造了上千萬人次(或網頁閱讀)的流量,不少廣告商對這樣的「媒體」表示興趣;然而,媒體報導,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卻表示「博客上的廣告應該屬於網站,因為網站為了提供博客服務,付出了大量人力、財力。」同時,陳彤還聲稱,新浪不會允許單一博客直接拉廣告。看來,大家對「下一代網路」的商業模式見解各異,而個人媒體想要賺錢,遠比藉由聚合個人媒體才能存在的網路公司賺錢,更是難上加難!
#@1@#另一方面,在Business 2.0所列出來的5類網路公司中,也把目前正在朝這5個方向發展的「老舊公司」拿出來比較,包括:「社會媒體」的Yahoo!、「媒合過濾」的Google、「新興電話」的eBay(Skype)、「網站工具」的Microsoft、和「網站平台」的Amazon等「傳統」網路大戶。傳統媒體也好、網路媒體也罷,這段時間都動作頻仍,四處搜購獵物,比較引人關注的包括:Google購併網誌託管公司Blogger.com、雅虎購併照片分享網站Flickr.com、eBay購併網路電話公司Skype.com、微軟和Google爭相投資美國線上(AOL)等。平時看起來這些公司似乎各據一方、互不干擾,但是大家卻又隱隱朝著相同的方向前進。傳統媒體也沒閒著:紐約時報購併網路內容導航公司About.com、新聞集團購併網路社群MySpace.com,只要是能夠體察時勢的集團都在發展網路勢力,傳統媒體與網路的整合也都略現成效。網路發展即使尚未定型,然而,正在蹣跚學步的新興網路公司,面對的將不只是科技能否為大眾所接受並樂於採用的現實考驗,更需要承受市場上已經站穩根基、口袋深厚的大型公司的無情競爭,「下一代網路25」會不會成為網路巨擘們附加功能的一部分,變成只不過是一些錦上添花的工具?等著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