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夏天,太陽能族群在全球股市的熱力似有衰減的跡象,而隨著時序邁入秋季,太陽能族群的股價,也露出了些許的「涼意」。台股下半年起自6200點附近起漲。截至目前為止,大盤漲幅約1成,然而檢視太陽能族群股價,卻頻遭修正。族群代表茂迪、益通在除權息後,填權走勢並不順利,甚至出現貼權走勢,明顯不如大盤表現。
#@1@#不僅台股中太陽能族群走勢疲弱,國際間的太陽能類股,股價也頻頻遭到修正。例如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廠德國Q-Cells一年來股價由最高點98.9歐元暴跌至30歐元附近;另一德國大廠SolarWorld一年來股價更由283.4歐元的歷史天價,拉回至45歐元附近;對岸最大太陽能電池廠無錫尚德(Suntech)去年遠赴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一度引起轟動,最高衝上45.95美元的價位,現在,股價卻幾近腰斬。太陽能類股屬於新竄起的產業,股價走勢不若半導體等歷史較久的產業,股價走勢總有歷史經驗,或是合理的本益比可依循,在一般投資人對太陽能產業還相當陌生時,類股股價漲勢已非傳統市場機制可以控制,市場喊出50倍、甚至100倍本益比的論調大有人在。如今,全球太陽能類股股價面臨前所未見的修正,不少投資人不禁要問,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股價的波動,代表產業狀況也正在改變。先前太陽能產業市況供不應求,主要拜上游多晶矽(Polysilicon)缺料之賜,造成產品供應端出現缺口,以致價格飆漲,業者業績狂飆;然而,隨著Hemlock、REC等大廠新產能將在2008年陸續到位,市場擔心市況將由「供不應求」反轉成「供過於求」,儘管有業者對未來產業前景依舊看好,但對投資人而言,未來要關心的焦點與以往大不相同。由於太陽能電池產業入行門檻並不高,透過購自大廠的整廠輸入技術,製造太陽能電池就如同「泡麵沖水,立即可食用」一般容易。儘管有人認為「半導體製程與太陽能電池製程類似,可以給予技術上支援,是台灣發展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利基」,但若將製程攤開來細看,兩者入行技術門檻差異甚大。一名半導體業資深主管便戲稱:「如果用醫學界來作比擬,半導體業算是腦神經或是心臟外科,太陽能電池業則是整型外科」。正因太陽能產業的技術門檻較低,相對未來競爭者就會愈多,現在因為料源不足,供過於求或是殺價競爭的問題還沒浮現台面,一旦料源不足的情況解除,上述的問題終究要面對。除了產業的限制外,新進的業者也製造不少問題。
#@1@#由於新廠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市場機制面臨新的變革,過去所謂的「一線大廠」,便直接受到衝擊。有研究預測指出,2005年時,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的總產量約1.4億瓦(GW),全球前10大廠囊括9成以上市占率;2020年時,市場規模可望增加至150 GW,然而前10大廠的市占率也將滑落至85%附近。這意味著,太陽能光電市場雖然仍以驚人幅度成長,但競爭也會愈加激烈,大廠過去建立的市場優勢,也逐步耗損。益通總經理蔡進耀便認為:「太陽能產業的核心議題,已出現轉換。」蔡進耀表示,過去,多晶矽缺貨,誰掌握料源優勢,誰就是舞台上的主角;隨著料源供應充裕之日在即,料源問題已經不是最重要的焦點。
#@1@#他更進一步透露,「愈來愈多的投資法人,關切的是未來料源供應問題解決後,市場供應量大開,業者的產品要往哪裡出?」,換句話說,料源掌握固然重要,然而現在料源已經不是唯一,「通路(Channel)」才是關鍵!而就整體市場觀之,蔡進耀所提出的問題,不僅是太陽能電池廠要面對,連上游的原料廠也必須開始準備迎戰。過去,太陽能電池廠普遍視接獲原料廠長期供貨合約為大利多,是業績走揚的定心丸,因此多會對外公布料源掌握度,但原料供應商態度上則相對低調保密,深怕得罪其他客戶。但日前,德國太陽能整合元件廠SolarWorld積極對外宣傳其在海外接獲太陽能矽晶圓客戶訂單,並點名台灣「某知名太陽能電池業者」便是當中之一。然而相較SolarWorld高調對外透露與客戶之間的新契約,茂迪、益通等可能的客戶群,卻連忙否認,原料廠與下游電池廠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隱約透露出一些值得玩味的端倪。對原料廠來說,公布訂單狀況,便是向投資人提供「我的貨未來出貨無虞」的保證,由於缺料問題可能在2008年解決,先把客戶簽下,未來營運相對有保障;但對下游太陽能電池廠來說,現在手中有料未必會被正面解讀,有時供料合約簽得過長,反而在未來價格跌價時,成為羈絆營運的禍因,因此雖然實際上拿到料,但在還沒確定產品出貨無虞下,乾脆還是低調比較好。
#@1@#而蔡進耀認為,就算料源供貨無虞,往後業者若無法好好綁住下游客戶,出貨去化發生障礙,也是枉然,也無法在市場百家爭鳴的狀況下,說服投資人。換句話說,在先前的「搶料大作戰」後,業者將邁入另一波「搶客戶大戰」。就以益通為例,今年以來,與Solar-Fabrik AG及Solaria等客戶簽下長期銷售合約,以穩定料源問題。最近,則和英國建材供應上市公司Romag Holdings Plc簽訂供貨協定,以跨入太陽能建材相關領域,並規畫汽車太陽能天窗的應用等,希能開發到裕隆集團、宏碁集團等新客戶。外資分析師指出,藉由毛利率較佳的客製化、利基型產品,可提昇產品組合效益,且因應市場變化。而在傳統標準化產品戰國時代來臨之際,業者唯有透過創新、多樣化、客製化的產品為基礎,建構出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性的創新經營模式,才能與市場趨勢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