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顧著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應該將焦點放在如何引導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此一來,就不需要一再重複那些無用的推銷語言,也不需要削價競爭了。」這是村松達夫的觀點。「吸引高消費力顧客行銷法」,說明了為何提高客單價比增加來客數重要,而消費者是否其實也希望客單價提高?
普遍商店或一些賣場只要顧客很多,甚至擠得水洩不通,都覺得這家店生意很好,但顧客增加等於公司賺錢嗎?事實上,即使成功增加來客數,收益卻變得更差、陷入經營困境的公司並不少見,原因在於顧客一增加,隨之而來的成本也會增加,人事成本,為維持商品多樣性衍生出庫存問題,因庫存而不得不擴大店面、貸款等。表面上營業額倍增,實際利潤卻沒增長太多,所以如何抑制成本,提高利潤,需要進一步思考。
讓人確實感受到商品的特殊價值
先提高客單價,再增加來客數。必須強調這樣的順序,原因為:在增加來客數之前,讓每位顧客平均購買金額增加,先將銷售額提高(如:七、八倍),這樣即使之後因為顧客增加(如:一、兩倍)而更加忙碌,所得應該也足以支付人事費用等增加的成本。的確,若是顛倒過來執行,在還沒有提升銷售額就先為顧客增加而擴大人事成本,經營者一定會負擔很多壓力,既忙碌,利潤又沒增長,風險也高。甚至會發生企業以為消費者喜歡便宜貨容易導致失敗。
購物時,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取得相等的商品應該是每個人的期望:賣家的服務、評價、商品包裝、品質等等因素皆會影響決定,看似相同的商品價格卻不同,便會考量其CP值,證實了這個觀點,如果消費者希望的只是低價,為什麼中高價位的品牌商品也會受到歡迎?原本預算不足而只看低價位的使用者,為何願意購買高價的商品或勞務?對於消費者覺得很有價值的東西,大多會不吝於掏錢買下,其他東西則希望盡可能撿便宜。能否讓消費者確實感受到商品的特殊價值,決定了企業的成敗。
吸引高消費力顧客的行銷做法,並不是要讓商品本身的價值提高,而是讓商品以外的價值提高,根據菲利浦.科特勒博士的商品定義,包括產品核心、產品實體、產品的附屬功能,只要從這三點掌握顧客的心,就能產生有效的銷售方式。在購買商品時,會考慮此商品對我們的好處、幫助或功能性,此即為產品核心,外觀設計也是左右消費者決定的因素,若是商品有極好的功能卻沒有吸引人的外觀,是非常可惜的。
最常被忽略或是不足的便是附屬功能,即產品的附加服務等項目,許多產品的質量是好的,但因為缺少周全的服務,使得消費者無法信賴,一旦完善了,且能隨著消費者的期望隨時更新、改善,即使價格比同業還貴,仍有很高的機率能獲得消費者喜愛。
有三種方式可創造更高的商品價值:將商品表演出來、針對提供商品的方式下功夫、提高顧客本身的期待感,另外有五種提高商品價值的表演法:吸引、故事橋段、強調特色、推薦及稀少化,感覺很普遍,沒有什麼特別,但要如何進行,並凸顯出有別於同行的特色,是需要精心計畫的!好比社群網站FB、IG等,經過設計的頁面吸引人,放上有著故事文字的照片,抒發觀點,取得認同,也展現個人特質或想法,而網紅中也會互相出現在對方的生活圈中,打造一個可以吸引雙方粉絲的機會。
而在一些直播影片,常會有不定期抽獎或粉絲問答活動,獎項多為有價值的商品,不僅給了粉絲互動機會,也能擴大期待而時常關注成為忠實粉絲,雖然好像很容易了解如何運作,但實際執行卻不似這般簡單,畢竟我們無法得知別人的心理、喜好或想法,要想吸引人就需要不斷嘗試。
同理心 引導潛在需求
如何藉由服務待客方式一舉提升商品價值?五個步驟,感同身受→引導→提案→知識→角色。從一開始對顧客的煩惱感同身受,也就是同理心,許多業者太注重賣商品而忽略了消費者的真實感受,反而讓人退避三舍,所以消除顧客的疑心是首要步驟,再將顧客自己也沒注意到的潛在需求引導出來,這部分是困難的,要怎麼利用說話甚至語氣使顧客能完全放心,從而訴說出他的想法,如同說話的藝術,有些人僅僅利用一句話就能打動人心。
再者,是賣家以親身體驗的真摯提案吸引顧客,開誠佈公的交談的確能讓推銷感消失,而且能讓顧客信服,更有說服力。知識方面,以專業知識和引發期待的冷知識來掌握顧客的心,專業知識能使顧客更加信任。